最新消息

身心障礙主題講座6 –導讀公平的原則融入交通政策規劃的可能性-美國經驗

主講者: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潘佩君助理教授

紀錄: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張舫珊同學

時間:2021/08/22(日),上午10-12時

地點:線上論壇

電腦畫面截圖,右側為與會人的圖像,共有12位參與人。左側為潘佩君老師簡報內容。

本月臺灣障礙研究學會身心障礙系列論壇第二場,邀請到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潘佩君助理教授,以導讀「公平的原則融入交通政策規劃的可能性–美國經驗(A Fair Distribution of Accessibility: Interpreting Civil Rights Regulations for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Plans,2018)」的方式,介紹美國在1964年民權法案過後,如何將抽象的公平性、可近性等概念轉化成指標,從而納入交通政策規劃之中,同時和與會者針對國內外如何在交通政策上詮釋、實踐可近性進行相關討論。

公民運動持續的結果,在國會通過許多重要的立法,如美國1964年〈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並於法案中特別強調了平等權的概念。Karel Martens及Aaron Golub(2018)即將此平等的概念帶入文章中,進一步闡述被邊緣化的參與者要如何納入交通政策的規劃過程。在文章中多次提及「可近性分布(Distribution of Accessibility)」一詞,作者把它定義是由某群體特徵所廣泛採納並結合其所需的交通模式,同時說明Metropolitan planning organizations (MPOs)在大型都市交通規劃中所扮演可近性資源分配的關鍵角色。除了人人平等、不歧視等原則被運用在交通政策規畫外,與可近性高度相關的「環境正義(EJ)」也被用來敘述人們應該如何將資源妥善分配於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命題,特別是針對需要被保護的群體而言。

其次,談論為何可近性的概念需要被放入公平性的測量之中,作者透過以下幾點核心問題闡明之:首先是交通存在人類生活的必要性,係交通的可近性得以增進個人就學、就業、健康資源等生存機會;其次,若只考量個人層次的可近性納入政策,但會受到個人居住、交友圈和就業地點時常在變動,將可能會導致不適當的政策規劃結果。作者提倡應以多元化群體層次作為交通可近性的分析基礎;再者,過往的交通政策所使用之測量方式,如旅程的舒適程度、行動力、社會參與度及交通滿意度等並無法看出交通政策上的執行過程是否適當。從而,在倚賴政府對於基礎建設和交通政策、服務的同時,可近性可作為間接達成交通公平的重要工具。過去交通公平向度中的可近性,會使用累進機會、重力測量法與效能量測法綜合分析,或是小型MPOs以可達到目的地當作可近性之指標之一。

不過,作者在參考交通政策過程如何作成之相關研究得知,雖然官方文件有使用關於公平、環境正義與公民權等特定字彙於特定議題,但仍只有原則性的討論,並未進一步著墨可近性於細節上的測量標準。接著,作者介紹MPOs在美國的區域型交通政策規劃(The Regional Transportayion Planning,RTP)的過程,以20年長期計畫並有相關規範與準則提供給政策制定者參考,每4、5年進行調整政策執行的方向,藉以實踐公平性∕可近性,惟仍有區域性治理與跨地域性動態移動的難題所在。接續作者以美國聯邦法規闡述各聯邦計畫方案中將平等概念納入,即不因種族、膚色、國籍等而有所區別;且在施行細則中指出執行方式也應以不歧視為原則;同時在1994年頒布的12898行政命令中提及弱勢族群的環境正義亦與1964年的民權法案意旨相符,一再說明MPOs於執行交通政策規劃時,如何談論公平性以及納入應保護的群體。

但是,MPOs要如何去量測可近性在交通政策公平向度之利益分配、資源分配的狀態就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作者在此將當前運用的方式分成以下四種類型:首先是「Explicit Nondiscrimination」以犯罪者的視角查看哪個執行單位違反不歧視原則;其次是「Pareto-Plus Improvement」端看差別影響是否顯著並且讓少數族群受到更多利益;再者是「Proportional Equity(比例原則)」注重全人口群都可以分配到利益,但須注意合理的受益人口範圍;最後是「Restorative Justice(修復式正義)」規劃部門不再當成是違反歧視的人,而是將他們以受害者視角修正20年前所制定的政策,使其符合現今時空背景下的執行計畫。

文章末段,作者以10個現階段正在執行中的大型交通政策去分析可近性測量的結果。其中7個執行政策明確的提出各自區域的可近性測量方法,例如,洛杉磯、芝加哥、舊金山、達拉斯、休士頓、亞特蘭大、華盛頓特區以旅運時間、距離、通勤時間、就業成長的狀況、交通費用的支出等為測量指標並能將其對應到各該原則,一如公平性、比例原則、柏拉圖最適法則、環境正義。但紐約、賓州、新州之3個執行政策卻未有明確測量之方法。至此,整篇文章帶我們看到制訂交通政策規劃時如何將抽象的法規範轉換成可被測量的指標,進而端視政策達成可近性之與否,其中更需要注意到的是,執行交通政策時因不同族群間所分配到的利益、資源的比例不當,造成基本權利受損情形。 在佩君老師的導讀後,參與本次論壇成員們亦積極針對其導讀內容進行討論。像是臺灣現況以「人本交通」為目標之內涵為何、又應該要如何詮釋交通政策上的可近性、是否要納入多元團體需求的討論等,進而引發與會者發表其對臺灣目前所觀察到的現象的想法與值得改進之處。最後,非常感謝佩君老師精彩的演講,使得與會者可透過了解近代美國在交通政策上可近性的測量,藉以思考在臺灣的脈絡下,我們可以如何增加交通與多元族群對話的適切性,達成交通融合發展

身心障礙主題講座5 –「你看見了障礙?還是另一種藝術型態?美術館的多元展示設計與體驗服務」

主講者:國立中興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士學位學程趙欣怡助理教授 

紀錄: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張舫珊同學

時間:2021/08/15(日),上午10-12時

地點:線上論壇

本月臺灣障礙研究學會接連安排三場身心障礙系列論壇,邀請到三位投注心力於相關議題領域的學者,進行實務研究經驗分享與交流。

系列論壇的首場演講,學會邀請到國立中興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士學位學程趙欣怡助理教授,以「你看見了障礙?還是另一種藝術型態?」為題,介紹國內外著名美術館的多元展示與體驗服務,並分享長期致力於視覺障礙美學教育推廣的實作經驗,同時和與會者針對美術館提供視障服務或多元感官設計服務之相關議題進行討論。

電腦畫面截圖,右側為與會人的圖像,共有20位參與人。左側為趙欣怡老師簡報內容,簡報的大標題是何謂藝術?內容:凡事含有技術與思慮的活動及其製作,皆謂之藝術。凡含有審美的價值的活動及其活動的產物,可能表現出創作者的思想及情感,並予接觸者產生共感者,謂之藝術。藝術是一種對「美」呈現,包括了自然美與人工美。藝術是以感情的表現為主,感情是藝術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藉由美的材料、形式、內容,技巧呈現-美感經驗的具體呈現。

首先,欣怡老師提到障礙與藝術文化的關係,並拋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所謂健全觀眾對於多元感官展示設計服務,是如何看待?以及與自身之關聯性為何?」同時,指出藝術文化領域以經濟發展為導向,且忽略身心障礙者的文化參與等問題,因而透過相關政策下的實踐,將「文化平權」的概念帶入文化參與之中便成為一個重要命題。早期,我國積極推動無障礙設施的項目中,實行完善者多為提供身心障礙者行動上之服務,如公共建築之無障礙坡道、運輸服務、導盲犬等。直到2012年文化部開始推動文化平權之後,提供身心障礙者藝術文化參觀服務才開始慢慢受到重視。

最初,文化部以指定障別示範所的方式,例如於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分別提供聽障、視障的無障礙服務,但後續仍要增加其它障別的服務需求。加上,在提供視障者的無障礙服務中,以符合法規之電梯內按鈕點字、導盲磚的鋪設最為齊全,但是否適用於視障者在美術館參展時之動線指引及參觀資訊,卻仍有改善空間。

其次,欣怡老師以「看不看得見是否決定能不能創作?」帶出障礙與藝術的衝突,說明在人類的文明發展中,強調以視覺參與藝術活動為主流,但是對於視障者來說,又要如何突破視覺上的障礙與視覺藝術的框架,進行繪畫、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創作,藉以在大腦中產生認知美感的經驗。同時,欣怡老師提到藝術對於視障者是重要的,包括空間認知理解能力的增強、刺激觸覺探索技巧與材質感官發展、自尊心的建立、提升社會互動等等,並且藉由其2016年研究指出,我們應該重視視障觀眾參觀需求,依研究結果提供陪同參觀人員、專車接送、數位科技輔具等服務,給予實務工作者於視覺藝術展示設計服務上一大省思。

接著,欣怡老師以國內視障藝術服務發展歷程為例,回應我國美術館於視覺美術教育展示的重要演進。此外,更詳細分析實地調查歐洲與北美地區數間美術館與博物館在視覺展示設計服務上之優劣,其中包含:倫敦博物館、V&A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與肖像博物館、法國羅浮宮、龐畢度中心、加拿大安大略美術館、安大略皇家博物館等,進而分析歸納出美術館應如何設計與規劃展場空間、各類參觀輔具與教材給與視障者,提供館內較為全面的資訊,例如:單一動線規劃提升流動性的參與經驗、APP自主導覽系統、多層次圖版、觸摸藝術品原作等,並應依美術館之實際空間彈性調整無障礙服務,實踐通用設計理念,超越視覺藝術之範疇。

六年前,欣怡老師進入國立臺灣美術館擔任副研究員,在此期間,透過結合無障礙展示設計之專業與知能,投身美術館內之教育推廣、策展「時‧光‧機-從古典到當代攝影藝術教育展」、「國美4.0建築事件簿」,並以無障礙科技展示規劃多元感官參觀服務與設施,實踐文化平權於各類型的文化展覽。在分享實務工作經驗時,欣怡老師特別提到在設計無障礙服務的歷程中,能夠讓不同族群參觀體驗不受影響為最終目的,包括以口述影像解說使視覺障者在腦中能夠呈現圖像概念為目標,且透過配音、配樂形成對藝術品從細節到整體的想像;設置友善輪椅族的導盲磚;製作手語影片;提供點字資訊、仿原作3D浮雕、科技導覽服務(APP、QR Code),給予健全者及障礙者一個好的藝術文化參與經驗。

另外,欣怡老師也分享了多年投入非視覺藝術展示服務與教育推廣的經驗中,反思文字資訊、空間資訊、輔具教材皆與個人感官觸覺相關,惟如何與口述影像結合,突破視覺藝術框架,讓多數人理解藝術之多元呈現方式,比如以線條、氣味、色彩、文字、造型輪廓、空間等轉換方式形成嶄新的藝術溝通系統,並且在提供視障觀眾需求的同時,以通用設計的概念讓所有參與者在使用上不加受限,藉此普及全人類之生活。這些是需要時間的累積與實踐,讓文化平權不再只是口號,而是能夠永續且貼近所有人的生活。 在欣怡老師的演講後,參與本次論壇成員們亦積極針對其分享內容進行討論。像是無障礙設計服務如何與通用設計連結?增加文化參與之體驗,在培力上或諮詢對象上的策略建議?又如何推廣文化近用,及其未來性與發展性。同時,參與成員亦興奮表示想實際走訪並且體驗美術館內的無障礙服務。最後,非常感謝欣怡老師精彩的演講,使得與會者可透過其在非視覺藝術的實務工作經驗進行深入的交流,思考無障礙服務在如何滿足障礙者之需求下,同時不干擾其他觀眾之文化參與,以營造一個社會共融的參觀體驗

臺灣障礙研究學會針對私立教養機構不當教養致死事件聲明

2021/08/16

日前發生苗栗私立教養院因院內自閉症障礙者情緒躁動而毆打其致死事件。該事件暴露了長期以來台灣障礙者服務支持體系不足、照顧資源破碎的情況,導致障礙者家人除家庭照顧外,僅能選擇住宿機構的困境;同時也引發去機構化原則(如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19條自立生活與社區融合所示)與家長因缺乏足夠社區照顧資源,而要求設置更多住宿機構的矛盾。針對此事件,臺灣障礙研究學會提出以下四項聲明:

一、障礙者社區支持資源的建置

去機構化是一個過程,前提是建置足夠的、有選擇性的、可及的多元社區與個人支持系統,包括社區居住服務、日間照顧中心,以及居家服務、個人助理等。政府應該明確訂定障礙者社區支持系統的進程與經費,對造成障礙者居住於社區困境(包括鄰避、居住地點選擇及人力成本等)提出具體對策,並提出達成障礙者能在融合社區生活的具體時間表與藍圖,讓障礙者及其家人能真正選擇適合的支持與照顧方式。

二、寬列障礙者支持服務經費

無論是教育、就業、醫療或照顧支持服務體系,都可能出現有情緒障礙與社會心理障礙的人。政府必須在每個體系中,正視障礙者的情緒或心理需求,針對障礙差異與特質編列額外的經費,以充實訓練與專業人員支持。

三、重視障礙者自立生活的培力

障礙者的社區與社會參與應該透過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支持服務體系對自立生活的支持而逐漸培養。政府應該檢視整個身心障礙生命歷程中的相關體系,從融合教育、醫療復健與諮商、到親職教育等制度,從小開始協助障礙者建立自我倡導與社區參與的知能,協助家庭了解支持障礙者參與融合社會和做決定的權利。

四、建構障礙者社區融合的準則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在台灣已內國法化數年,依法政府不應繼續建立新的隔離式大型機構,而應透過有效的社會溝通與對話,與障礙者和其他制度相關人討論,制定出明確可行的台灣社區居住設施與融合社區的本土實踐準則,並確實編列經費加以實踐。

2021年臺灣障礙研究學會年會「地方翻轉×緯度南移≒南方障礙研究」紀錄

2021年臺灣障礙研究學會年會原擬移師高雄於5月22日舉辦,後因疫情關係改為遠距進行。本次會議從「南方」視野再思障礙議題,希望藉由南方議題與觀點的交流與討論,促發更多在地障礙議題、和南方關懷視角的內容。並期待如下幾項實踐價值:(1)有助於相關專業檢視現行服務,以利後續服務設計與提供。(2)促進學術研究者、實務工作者與障礙倡議團體工作者之對話與學習,作為後續行動策略與服務網絡之夥伴。(3)對於未來國內身心障礙服務發展提供多元觀點與參考,激盪與會者彼此更多的想法,以促進學術與實務之間之對話。本次會議經費贊助單位包括:臺灣障礙研究學會、財團法人薛伯輝基金會、科技部人社中心、高雄醫學大學人社院等。本次會議參與成員有學術界也有實務界,論文發表人依背景領域涵蓋社會福利、社會工作、特殊教育、藝術宗教、法律社會等。8場次宣讀的26篇論文,依屬性則可分為社工實務文章7篇、社福政策4篇、特教領域3篇、科技輔具3篇、家庭性別5篇、藝術宗教4篇。與會聽眾也同樣來自各領域學術與實務工作者、教師與學生,充分達到多元觀點跨領域交流與學習的目的(部分活動照片如下)。

身心障礙主題講座4 – 障礙劇場的實作研究

學者: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  何怡璉老師
紀錄: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游翼慈

2021年5月2日上午障礙研究學會論壇邀請到了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何怡璉助理教授,以導演、劇場實作者的角色和「障礙劇場的實作研究」為題,介紹其將行為展演納入劇場的展演內容,並分享近年來致力於障礙劇場的實作研究經驗,同時當天參與成員也藉由何怡璉老師的作品與經驗,針對身心障礙者從事表演藝術之相關議題進行討論與交流。

首先,何怡璉老師簡單地分享了自己將「空無」之東方文化概念納入表演藝術,並分別以不同作品回應白南準、約翰凱吉和瑪莉納阿布洛維奇三位大師的創作理念,以及回台後開始從事障礙劇場實作的背景脈絡,並提到「障礙劇場」在臺灣尚未有明確的定義。其次,何怡璉老師表示希望能透過表演創造不同生命經驗真實且互相聆聽、相遇的途徑,並以劇場作為橋樑開啟表演者與觀眾、不同場域或不同社群之間的連結與對話,於是與幾位高雄的跨域藝術家成立「空表演實驗場」。此外,她亦在因緣際會之下受台灣當代劇場的前輩卓明的邀請,與其他高雄當地的年輕藝術家合作帶領幻劇團之「早安薛西佛斯」環境劇場的前置工作坊,並受其中的參與者啟發,而創作了「我是一個正常人」之系列作品。

我是一個正常人」系列作品是何怡璉老師結合專業所學與相關工作經驗,與身心障礙者共同創作的編創劇場。其有別於常見的戲劇呈現,以非專業表演者以及其身體形象為中心,並跳脫劇本情節,直接將與身心障礙表演者的訪談、即興內容,以及過程中真實的身心理反應與挑戰納入作品結構。首部曲的演出方式猶如心理劇,藉由障礙表演者扮演其過往重要的生命片段、重要他人與自己,講述表演者與障礙共處的經歷,以及其如何應對、理解並說出自己的內在聲音,甚至重新建構一個新的選擇與思考迴路去面對自己;二部曲的表演者更為多元,而跨障別、跨年齡的表演組合也促使工作者從中反思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並將其部分加入作品結構引發觀眾的自我覺察,例如:與一般人相比,較容易對障礙者的表演給予更多的掌聲;將手語加入動作設計、表演者如口語影像者;或是透過觀眾與表演者的互動讓每一個不同的身體被看見等環節。

再者,在分享創作與演出內容時,何怡璉老師特別提到在劇場實作的歷程中,障礙者可能會受赤裸、誠實且當下的各式呈現而觸發個人的內在議題等脆弱,而工作者需要給予對方充分的時間、支持與保護、建立雙方的信任感,並保持溝通和對彼此的互相尊重,且需有妥善的專業心理協助與轉化方式,使其得以從中長出勇氣去面對自己的障礙與傷痛經驗。另外,何怡璉老師也分享了自己在投入障礙劇場與身心障礙者工作的經驗中,反思到必須放下自身原本對於「表演是什麼」的既定想法與標準,而變得能以彈性、開放的態度因應多變化的狀況,並理解到當每個人的基礎、身體狀況等差異大時,需善用多元的溝通策略,例如:聽打、唇語、人體翻譯、口述影像和非語言溝通,並以耐心突破障礙的限制,創造連結。

在何怡璉老師的演講後,參與成員們亦積極針對其分享內容、以及障礙者從事表演藝術工作等相關內容進行討論。像是面對觀眾、社會大眾對於身心障礙者能表演嗎?身心障礙者能站上舞台嗎?等質疑,甚至面對現今身心障礙者的「表演」仍多被視作是「才藝」或「慈善」行為之現狀,進行翻轉,並使大眾對差異有更多的理解、同理與換位思考;而在提供障礙支持服務的同時,又如何兼顧整體社會大眾的權益與選擇;同時,在參與成員也在討論中發現,目前多數藝術演出與排練場地的無障礙空間仍有待加強。最後,非常感謝何怡璉老師精彩的演講,使參與成員可透過其障礙劇場的實作研究經驗進行深入的交流,探討此藝術形式如何激發觀眾與表演者、不同社群之間的互動與連結,並從共同情境中創造彼此對話,以營造更為包容、尊重且友善之共融社會的可能性。

2021年臺灣障礙研究學會年會_地方翻轉×緯度南移≒南方障礙研究

2021年臺灣障礙研究學會年會將移師高雄,從「南方」視野再思障礙議題。「南方」並非單純指涉地理位置的南方,而是相較於富裕的、資源充足、政治中心的「北方」,那個地處邊緣、資源較為不足、反叛的「南方」。本次年會將從這個在地的、南部的、非都會的視角出發,探究障礙研究的「南方」特性與內涵。

■主辦單位:臺灣障礙研究學會、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

■協辦單位: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高雄醫學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財團法人薛伯輝基金會

■舉辦時間:110年05月22日(六)09:00-18:00

■舉辦地點:高雄醫學大學第一教學大樓1樓N110、N111

■年會主題:地方翻轉×緯度南移≒南方障礙研究

■年會議程:https://reurl.cc/ra3ql4(更新中)

■年會報名費用:
(1)臺灣障礙研究學會會員,免費。
(2)非會員酌收餐點便當(80元/人,午餐只能選擇葷素,恕不指定種類)。
會員加入方式請見https://reurl.cc/Gdgpk3

■其他提醒事項:
(1)全程參與者方提供研習證明。
(2)高雄醫學大學教師成長積分、社工師繼續教育積分申請中,核准積分依照最後申請結果而定。
(3)無障礙旅館:請參考https://build.kcg.gov.tw/Asenv/place.aspx
(4)通用(無障礙)計程車:申請方式https://reurl.cc/AgDExp
(5)復康巴士:請參考http://www.kbus1314.com.tw/

響應環保政策,請與會人員務必自備環保杯、環保筷

■聯絡人
吳美鈴/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助教
E-mail : meiling@kmu.edu.tw
電話:(07)321-7997轉804
校內分機:2195-804
地址:807高雄市三民區十全一路100號(濟世大樓CS804)

馬上報名!

2021年東亞障礙研究論壇記事

由 臺灣障礙研究學會 副秘書長 黃華彥整理

今年東亞障礙研究論壇特別線上 seminar 的主題為「新冠肺炎與東亞障礙者」,時間訂於2021 年2 月 27 日台灣時間下午一點至四點三十分。在日本國際交流基金與村田學術振興財團助成事業的贊助下,本次 seminar主辦單位為日本立命館大學生存學研究所,協辦單位包括:韓國障礙研究論壇、武漢東湖社會發展研究所、台灣障礙研究學會、日本障害學會、科研費基盤。Seminar透過 Cisco Webex程式進行,並有韓文、中文和日文的同步口說翻譯。本人很榮幸以台灣障礙研究學會副秘書長的身份,全程參與以及主持seminar的第二個 panel。

圖片來源:http://www.arsvi.com/a/20210227.htm?fbclid=IwAR1lRb4ZSF00tVRLfIdggAT-asOQb1hFXOnxDqsDy1r159lx9GTSB_1Lruk

本次seminar主題「新冠肺炎與東亞障礙者」呼應「障礙者權利協會」(Committee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of Disability)在2020年四月提出的四項新冠肺炎期間障礙者人權保障之重點工作方向。首先,確保障礙者得到疫情與防疫資訊。第二,確保障礙者得到社區服務,包括居家照顧與個人幫助。第三,確保障礙者得以使用醫療服務,包括急救措施。最後,確保障礙者得到社會福利支持。在此四大工作方向的指引下,本次 seminar 特別聚焦於障礙者在疫情期間的醫療服務、生活水準與社會保護。

Seminar以立命館大學生存學研究所所長立岩真也的演講開場,主題為「COVID-19之後的世界重建構想」。接著,立岩教授介紹 Keynote Speaker Gerard Quinn 教授,他同時是聯合國 Special Rapporteur on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Keynote演講主題為「COVID-19與障礙:兩種典範之間的戰爭」。因爲演講在開會前已經錄製成聲音檔,所以立岩教授將檔案連結放在論壇網站,以供下載聆聽。

在開場與Keynote演講之後,我們進入本次 Seminar 的兩個 Panel。第一個Panel的主題為「COVID-19期間的醫療照顧資源之平等使用」,由徐仁煥先生主持,他同時代表韓國障礙研究學會與韓國障礙者雇用保障協會。第一個Panel共有四位發表人。第一位發表人為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部助理教授陳博,發表主題為「COVID-19與障礙者的醫療資源配額:亞洲的例外?」。第二位發表人為中華民國障礙者聯盟秘書長洪欣平,發表主題為「COVID-19下障礙者的平等健康權利」。第三位發表人為 Mark Bookman,他同時是美國賓州大學東亞語文與文明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與東京大學先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訪問研究員,發表主題為「從歷史角度分析日本障礙者支持系統在疫情期間所受到的壓力」。第四位發表人為韓國Geum-Jeong障礙者自立生活中心主任金鎬尚,發表主題為「疫情期間的非接觸時代:論社區支持系統的公共性」。

第二個Panel的主題是「新冠肺炎下的生活水準與社會保障」,本人很榮幸以台灣障礙研究學會副秘長身份主持。第二個Panel同樣有四位發表人。第一個發表人為立命館生存學研究所訪問研究員安田真之,發表主題是「COVID-19與資訊可取得性:以非營利組織UNI的活動為例」。第二個發表人為韓國培材大學基督教社會福利系副教授鄭智雄,發表主題為「後COVID-19韓國的障礙者雇用與工作」。第三個發表人為北京障礙姐妹中心發展主任彭玉嬌,發表主題為「COVID-19期間女性中心障礙者組織幫助障礙者女性的經驗」。第四位發表者為國立臺北大學社工學系教授林昭吟,發表主題是「COVID-19期間障礙者的社會保障與所得保障」。

在兩個Panel的精彩發表和熱烈討論後,本次 Seminar 由立命館大學生存學研究所教授長瀨修的簡短演說結尾。總結本次Seminar的經驗,雖然網路連接不穩定導致偶而影音訊息中斷,但是並沒有阻礙發表者和參與者的熱情。同時,在韓文、中文和日文的同步口說翻譯者的努力下,參與者也大致能掌握不同語言使用者的發言,進而理解不同東亞社會中的障礙者與障礙者組織面對COVID-19時的共通和特殊處境。

身心障礙主題講座3 – 針對精神障礙年輕成人之支持性教育

日期:109.12.13(日)
時間:10點~12點(兩節,滿100分鐘)
學者:中山醫社系  王雅倩老師
紀錄: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游翼慈

本月障礙學會論壇邀請到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王雅倩副教授,以「針對精神障礙年輕成人之支持性教育」為題,介紹支持性教育(supported education)之概念與國外實務上現行的推行模式與方案類型,並和參與成員以各自於高等教育現場之長期觀察及經驗進行相關討論。

近年來,臺灣大學生心理衛生之議題相當值得關注,尤以今年十一月臺大接連的自殺事件更是轟動社會。根據教育部統計,我國今年意圖自殺之人數有逐年攀升之趨勢,且參考過去董氏基金會調查報告可知,我國大學生每五人就有一人有明顯憂鬱情緒;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前陣子的發表也說明15-24歲青少年自殺率已連續三年創國內新高,並已成為青少年族群死亡原因第二名。此外,相關文獻亦指出年輕成人處於重大精神疾病發病之高峰期,然而該階段亦正值人們追求高等教育、制定職業計畫與發展社會關係之人生階段,其中教育更是影響人力資本的重要因素;再者,王老師也藉國外研究發現,精神障礙者有較少進入大學就讀,或者註冊入學後較容易輟學之狀況,故綜合上述之背景,使其欲針對精障年輕成人/大學生在高等教育遇到的困難與狀況做更進一步地探究。

影響精神障礙者的學習障礙多來自藥物的副作用,尤其較嚴重者的處遇通常包括個別或合併的藥物或心理介入,而在生理及認知上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其次,社會對於精障者的污名亦可能害怕人發現自己患有精神疾病,而避免社會互動、難以融入大學生活環境,或者因為過多的缺席導致無法順利完成學業,最後選擇離開。然而,有學者的研究調查發現,雖實際參與正式教育者人數所佔比例較低,但綜合結果可知精障者在主觀或客觀上皆有追求高等教育的需求,並指出或許提供額外的教育資源與支持等,可協助他們取得學業上的成功。有鑑於此,故另有學者提出了「支持性教育」。

「支持性教育」類似「支持性就業」的概念,是指在經整合的高等教育場域,而非限制在傳統的心理健康場所中,為精障者提供高等教務服務,並以較少的專業支持協助服務使用者在其選擇的學習環境中,滿足知識技能、社交與情感等學術及社會互動面向之需求。目前在數種支持性教育模式中,以CHOOSE-GET-KEEP(CGK)的心理復健模式較被廣泛運用。該服務模式始於精障者的職業復健,但後逐漸被應用至教育及居住之領域;其強調以人為中心的目標、服務使用者與環境的適配性、規範的評估與規劃,並期待協助服務使用者發展出一套獨特技能與個人支持。CGK在實務工作之應用上可分為選擇、獲取和保持三個階段,且得分別對應支持性教育的三個構成要件——預備入學、入學和後續追蹤。其中乃有賴具專業知能的實務工作者在不同階段試以充權之觀點,評估並協助服務使用者了解個人價值、學習能力、過去經驗及社會支持等,並依據其意願擬定合適的處遇策略,促進校內與校外的資源整合。而王雅倩老師也特別指出,CGK模式著重服務使用者的參與過程而非實務工作者的活動表現,且實務工作者與服務使用者皆對結果負有共同責任。

另外,國外有數個將支持性教育方案作為針對嚴重精神疾病年輕成人所提供之綜合性干預措施的一部份,其在增加職業和社會功能、症狀減少和提高疾病緩解率達顯著效果,例如:專門為第一期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的「協調的專業照顧Coordination Specialty Care(CSC)」。而現行較常見的支持性教育策略,為將服務融入已有實證基礎的支持性就業中,但該綜合性方案在整合上仍須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強調可衡量的就業成果並以犧牲長期教育成果為代價;支持性教育缺乏充分的證據而可能會影響持續的資源提供與所需的關注等。

王雅倩老師以Biebel、Ryder-Burge及Alikan(2018)對於方案案例與觀察研究為例,來說明三種不同類型且具代表性的支持性教育方案內涵、比較方案之間的共通性與差異性,並藉此延伸思考在臺灣應用的可能性。1. 早期評估和支持聯盟(Early Assessment and Support Alliance,EASA),為針對初發思覺失調症相關疾病之年輕人所提供兩年過度性的整合型服務;2. 學習增強和資源網絡(Learning Enhancement And Resource Network,LEARN),於社區心理健康中心依據CGK模型提供各年齡階段有心理健康問題者支持性就業和教育服務;以及3. 以校園文化為基礎,將支持性教育服務與校內其他資源整合的,明尼蘇達大學模式(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接者,王雅倩老師也分享到她參考美國針對採用CGK模型的教育性方案效益進行之相關文獻分析發現,多數方案皆強調結合支持性教育及就業,意即將支持性教目標整合至輔導就業的目的;大多數的研究設計方面未採取古典實驗設計;較少針對實務工作人員專業訓練的討論;以及CGK模式在方案設計、服務輸送及成果評量上有極大差異性。然而,因目前相關實證研究的篇幅較少,且多數未針對方案內容進行詳細說明而使效益分析有其侷限性。但王雅倩老師表示,美國結合教育及就業目的之支持性教育方案的參與成果多呈現正向影響,故她認為以就業為導向的支持性教育在臺灣的適用性,仍是值得繼續探索的研究主題。

在王雅倩老師分享後,參與成員們亦針對其分享內容、支持性教育在臺灣推動的現況與困境、以及支持性教育服務若進一步發展所需的條件等給予回饋,甚至以教育現場的親身經歷提出各自的見解,進而引發在座其他參與成員的共鳴並藉此開展深入的探討,包含不同社會文化與科系對於學業評量的差異性、實務工作者應具備的專業知識與相關訓練、校內外資源整合與團隊合作,及如何以適當方式協助有需求者順利進入正式資源管道等。最後,非常感謝王雅倩老師精彩的演講主題與內容,使參與成員們得針對精神障礙者的高等教育議題,在實務工作及政策推行等面向產生更具多元性的對話與思考。

身心障礙主題講座2 – 新公共衛生下的病痛解釋

主講者:東華大學社會系黃華彥助理教授
紀錄: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游翼慈同學
時間:2020/11/08,上午10-12時
地點:台北大學台北校區社會學系會議室

2020年11月8日上午障礙學會論壇邀請到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黃華彥助理教授,以「新公共衛生下的病痛解釋」為主題,介紹病痛敘事(illness narrative)、新公共衛生下的病痛解釋模型為何,並分享其研究。現場除了與研究相關的交流之外,亦以今年衝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為例討論在新公共衛生觀點下各國防疫策略,以及不同世代、階級與族群對於病痛的理解與詮釋差異。

新公共衛生觀點出自於歐美國家的新自由主義生活方式,著重個人歸因與責任。而在社會學研究的病痛敘事中,基本可依角色位置及其詮釋差異區分為疾病(disease)與病痛(illness),疾病為醫療專業專工作者所看到有待治療、可控制的慢性病;病痛則是病人、家屬及其社會網絡成員所感知的疾病,強調主觀感受上對身心症狀及日常生活的限制與不確定性。該類型研究主題包含生活中斷下的生命史重建、以及對病痛的解釋。當中,解釋模型常與社會文化有關,並具有因果性和道德性,以將「偏差」賦予責任達到脫罪(excuse)與證成(justification),排除罹病的個人歸因並尋求個人之外的處理方式。

再者,新公共衛生的疾病解釋模型有三種:1. 生活方式的模型(the lifestyle model),將生活方式區分專家定義的理性與不理性,故提出疾病根源於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將疾病責任個體化;2. 社會學的模型(the sociological model)以及3. 有限性的模型(the finitude model),二者屬非個體主義的病痛解釋模型,前者認為疾病是資源分配不均、社會不平等下沒得選擇的生活方式所造成,後者則說明追求健康是出自人們害怕死亡的表現,並承認病痛與非病痛者之間的共同脆弱性。

黃華彥老師以兩位罹癌的學者Kathlyn Conway及Arthur Frank的回憶錄進行分析,首先,其發現兩位學者對自己患病的病痛解釋皆提到自認為符合「生活方式的模型」所認定的理想、負責任地生活,而誤以為自己能免於生病,直到在被診斷後才被迫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並發現自己和社會文化環境對死亡的恐懼。其二,因為體會到生命的有限性皆認為自己不應當被怪罪,但仍被他人怪罪、懷疑他們的生活方式;並且提出朋友和家人的怪罪、不聞不問、要求保持正向的情緒勞動、甚至詢問病前的生活方式等對病者的排除,是為了保護自己、無法接受自己可能也生病的行為表現。二者最後皆強調健康照顧的公平性,而相對忽略社會結構性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如:性別、階級、權力地位。

總結研究發現可知,有限性的模型雖可說明負責任的理性生活方式仍可能會生病,亦得反過來批判怪罪者無法接受自身的生命有限性,然而黃華彥老師也說明過度強調有限性,將可能排擠社會不平等對健康議題的因果作用,若要有效挑戰生活方式模型的文化霸權,資源重分配以及承認生命的有限性是皆為相當重要的證成方式。

在黃華彥老師分享後,其他參與成員亦額外針對歐美亞洲各國在社會文化脈絡下對新冠肺炎的理解與防疫策略進行討論,當中可以發現除了生活方式與有限性的接受度之外,還可能與國家領導者的背景和影響力,以及人民對於自由權利及服從性的認知差異有關。最後,非常感謝黃華彥老師精彩的演講,使參與成員們得以藉由其研究內容進行深入的交流,探討障礙與疾病之間的關係與病痛詮釋差異下可能隱含的文化性意涵,並結合當代社會的健康議題進行更進一步的討論,亦提出相當值得延伸的方向—若以現代醫療社會學角度思考,在有限性的前提下能如何提供病者有別於公共衛生及醫療觀點的幫助。

身心障礙主題講座1 – 發展障礙與逆境經驗

主講者: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許正熙助理教授
紀錄:台北大學社會系劉治劭同學
時間:2020/10/11,上午10-12時
地點:台北大學台北校區社會學系會議室

台灣障礙研究學會與台北大學社會科學院高教深耕計畫舉辦的「身心障礙論壇」,邀請台灣障礙研究的新人進行研究歷程分享與促進經驗交流。

論壇的首場演講邀請到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服務行政學院博士畢業、現於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任教的許正熙助理教授,以「發展障礙與逆境經驗」為主題,與大家分享歷年來的研究成果,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正熙老師關注的領域為慢性病(HIV)、LGBTQ+和身心障礙,研究則聚焦在心理健康與行為健康,探討健康的社會及心理決定因子,試圖為服務提供者找到更適合的協助方法。

首先,正熙老師提到他與障礙的關係。就個人而言,正熙老師為一名嗅覺障礙者,自有記憶以來就沒有嗅覺。此外,他在關愛之家協會工作期間開始接觸障礙者。隨後,正熙老師在碩士和博士的求學過程中,他主要以汙名與歧視的視角探討不同的社會處境如何影響HIV感染者與LGBTQ+ 族群的心理健康與行為健康;同時也開始接觸批判性的障礙研究。但是,正熙老師指出,他真正進行與障礙相關的研究,是從認識博士班好友Kristin Berg開始。

目前正熙老師與Kristin Berg擁有一組研究團隊,其他成員分別為Rebecca Feinstein、Kruti Acharya以及Micheal Msall。這組團隊專注於探討美國身心障礙青少年的逆境經驗。他們歷年來的研究方向為:2012年探討美國社會福利系統中身心障礙青少年的逆境經驗與身心健康;2015年轉為發展障礙(尤其自閉症,簡稱ASD)青少年的逆境經驗與身心健康;最後於2020年再轉為ASD青少年(考慮進逆境經驗)的健康促進。

正熙老師指出,他與團隊使用「健康不平等」的觀點,探討兒童或青少年的「逆境經驗」。「逆境經驗」(Adverse experience)泛指生活中的任何不良經驗,包括肢體或心理的虐待與忽視。對兒童與青少年而言,這些逆境經驗中包含許多家庭因素,例如心理疾病、家暴、物質成癮、喪親等等。一般而言,「逆境經驗」在兒童或青少年的成長過程會造成肢體或心理上的傷害,並可能在未來發展出不利於健康的危險因子,最後造成健康不平等。因此,正熙老師與團隊的主要研究提問為:「身心障礙兒童是否更可能面臨逆境經驗?」以及「暴露在逆境風險的身心障礙兒童,是否經驗較差的醫療照護?」。

正熙老師強調,健康不平等是社會不平等的產物之一。雖然團隊關注身心障礙者的逆境經驗,包含家庭中發生的事件,但團隊並非在責備身心障礙家庭的照顧者。他們反而試圖彰顯(美國)社會中所缺乏的必要資源,導致身心障礙家庭無法有效因應家庭內/外發生的壓力事件。在這基礎上,試圖去反映身心障礙家庭所需要的資源與服務。

據此,正熙老師針對上述的研究提問分享他與團隊在2012年和2015年的研究成果。團隊2012年的研究,運用2008年至2009年的National Surve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Well-Being(NSCAW II)資料,探討身心障礙兒童是否更容易面臨逆境經驗。研究發現,身心障礙兒童相較於非身心障礙兒童,有較高的機率遭受到更多的創傷,並且有較少的社會參與機會。接著,團隊2015年的研究,使用2011年至2012年的National Survey of Child Health(NSCH)資料,探討發展障礙(包括自閉症)青少年的健康與家庭逆境經驗。研究發現,大部分發展障礙青少年家庭皆有顯著的貧窮、心理障礙和酗酒情況。這些家庭經驗則顯著影響發展障礙青少年的診斷療程時間,及醫療需求。說明了相較於一般家庭,逆境家庭經驗會延遲兒童或青少年將近半年的診斷時程和療程,同時造成醫療需求無法被滿足的情況。

正熙老師與團隊暫時的結論為,在美國社會福利系統中,身心障礙青少年較非身心障青少年經歷更多的創傷。身心障礙青少年也較易感於創傷的影響,包括更高的憂鬱症機率與更少有機會參與對發展有幫助的活動。另一方面,在一般社區中的發展障礙兒童(包含自閉症)的家庭經歷較多的重大壓力或創傷事件。這些家庭重大壓力與創傷事件則與自閉症兒童接受診斷與治療的時程,以及尚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有關。

最後,正熙老師預告他與美國團隊和台灣團隊在未來將進行的研究方向。在美國團隊方面,他們將聚焦在自閉症青少年家庭的重大壓力與創傷事件,如何與青少年的健康行為有關;線上自助課程對於ASD青少年的憂鬱針狀降低的成效;Integrated Health Home 對發展障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行為健康、與轉銜照護的成效;以及探討歧視與污名對於發展障礙青少年的影響。

台灣團隊方面,正熙老師目前正與台灣托瑞人協會理事長曾柏穎合作,將針對成年托瑞人的污名經驗進行研究。托瑞人的研究靈感是源自於老師過去HIV的研究,從中發現污名如何透過不同的機制影響到個人。托瑞人研究的目標為,發展出一套助人工作者(包括同儕或輔導員)可以使用的服務方案,幫助托瑞人降低自我汙名、增進心理健康。正熙老師說明選擇在個人層次的原因在於,他發現個人在面對污名時,具有發揮能動性的差異,亦即有者能夠抵抗污名而有者則不。因此,助人工作者能夠發揮其作用,透過有效的服務,協助降低托瑞人的自我污名。

2021 年臺灣障礙研究學會年會論文徵稿 地方翻轉×緯度南移≒南方障礙研究

2021年臺灣障礙研究學會年會論文徵稿
地方翻轉×緯度南移≒南方障礙研究

會議日期:2021年5月22日  
會議地點:高雄醫學大學
主辦單位:臺灣障礙研究學會、高雄醫學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協辦單位: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2021 年臺灣障礙研究學會年會將移師高雄,從「南方」視野再思障礙議題。「南方」並非單純指涉地理位置的南方,而是相較於富裕的、資源充足、政治中心的「北方」,那個地處邊緣、資源較為不足、反叛的「南方」。本次年會將從這個在地的、南部的、非都會的視角出發,探究障礙研究的「南方」特性與內涵。

臺灣的生活環境,廻異於西方社會。許多外國經驗無法僅靠法規或文獻的翻譯,在臺灣成功複製。加上長期資源分布不均,使得「南方」不論在交通系統、道路規劃、建築設計,或現代治理等各方面,往往出現嚴重落後與不足。甚至連舉辦與身心障礙有關的會議,也常難以找到完全無障礙的環境,無論上廁所、交通移動,都需要與會者的包容、忍耐與同理。過程中會碰到諸多不便,也有許多需要克服的問題與阻礙,但這些經驗都構成臺灣障礙經驗實質內容,並促成未來的改變。

2021 年障礙研究學會年會,希望藉由南方議題與觀點的交流與討論,促發更多在地障礙議題、和南方關懷視角的內容。期待從南翻轉障礙研究與相關政策,讓南方這個「甚麼都有,但都差一點」的地方,翻轉出與北方觀點不同的世界。本次會議主題包括:障礙者的社會運動、在地觀點的障礙服務、障礙與性別的交織、障礙藝術的另類想像、醫學教育中的障礙等。


※ 臺灣有障礙者的社會運動嗎?

臺灣福利制度與障礙研究多年向「西方取經」,然而臺灣的障礙研究與障礙政策發展不總是同步的。1980 年臺灣社會出現最早的障礙者相關立法,當時的社會條件與研究能量主要集中在少數的特殊教育領域。隨著 1990 年代開始的社會民主化發展與改革,障礙者的相關政策與服務擴張迅速,障礙者組織與倡議團體也出現不同的面貌,這時社會福利相關研究也逐漸開展。二十世紀後政黨政治激烈競逐,促成福利制度傾向現金給付的擴張,服務多樣化發展。各樣提供障礙者服務組織與大型基金會,及民間團體逐漸成為在民主制度中的利益代言者。雖然這些不同組織與團體的成立與行動,究竟能否構成臺灣的障礙者運動,則是值得深思的問題與探究的主題。回顧臺灣障礙政策過去四十年的發展,可說是熱情的政治競逐、多樣化的利害相關人,以及貧弱的學術能量累積,三個構面不對稱且不同發展軌跡的交織。本場次將針對上述議題進行深入的分析與討論。

※ 在地觀點的機構、社區與家的形式與實踐

障礙者參與社會、融入社區的權利,已是當代障礙者人權的核心精神之一,因此身心障礙者人權公約(CRPD)要求國家朝社區化與自立生活的模式推進。相較歐美國家特定的機構化與去機構化歷史脈絡,臺灣的障礙者服務常看到家長期望成年的智能障礙者能住進機構,導致現有機構供不應求等現象。當代對機構、社區與家的討論其實已經超越物理空間的差異,機構不只是空間的安排,更是權力的控制與隔離。社區家園有可能以機構化的方式管理、家庭也可能是另一種形式的監禁機構。即便障礙者人活在社區中,仍然可能被社區所排斥。本場次希望透過臺灣本土的服務轉型與社區化實務,來討論臺灣的機構、社區與家的概念、操作與邊界,以理解臺灣本土的社區參與經驗與脈絡,同時反省人權公約在地實踐可能與挑戰。

※ 障礙與性別的交織政治

性別重塑我們對障礙的理解,障礙也讓我們重新思索性別。障礙女性主義學者 Rosemarie Garland-Thomson 呼應女性主義主張性別是社會文化建構下的產物時,指出:「障礙不是天生命定的,而是後天環境所造成的」,精準捕捉社會模式對障礙的看法。於此同時,如同黑人女性主義批判白人女性主義簡化女人的經驗,障礙女性主義則挑戰當女權運動主張:「我的身體、我決定」(如墮胎或生育),忘記障礙女性不但被否定具有懷孕的資格,一旦懷孕、就容易被視為自私、「危險」的母親。障礙與性別研究的交織,提供障礙研究重要的分析視野,豐富我們對社會範疇與權力關係的想像。本場次歡迎各方針對障礙研究與性別研究進行交織思考與跨域對話。

※ 障礙藝術的另類想像

臺灣除了臺北有藝術機構支持的障礙藝術外,其他地方大多只有社會福利機構所舉辦的障礙者表演活動。這些藝術活動扮演的是ㄧ種矯治、文化治理的功能,朝向某種正常化的道路前進,而成為健全主義的共謀呢?還是有助於開啟另類的障礙想像?在南部推動障礙藝術時,會遇到怎樣的困難和處境?障礙藝術在南方,障礙者究竟應該如何參與藝術?障礙主體與身體如何再現在藝術之中?只能用藝術治療的名號和身障者掛鉤嗎?傳統戲劇的戲劇構作適合或不適合去再現障礙?障礙劇場如何能不只是去挑戰大眾主流對於障礙的想法,甚至對於「好的戲劇」的評判標準和潛藏的健全主義式的美學進行反思?共融藝術裡,文化政策或藝術家是用怎樣的方式在共融呢?在與障礙者共同創造的時候,藝術家和障礙者之間的權力關係和位階又是如何建構?障礙運動與障礙藝術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本場次徵求不同領域的夥伴,共同加入討論與分享心得。

※ 醫學教育中的「障礙」

醫學教育中有關身心障礙的議題,一般最常談到的是障礙者的就醫障礙或健康不平等 (health disparities),包括醫療工作者或醫院是否瞭解障礙者的需求,提供符合障礙者需求的服務,像是醫院的無障礙空間或身心障礙門診。然而醫療教育者與工作者如何看待身心障礙者,可能是背後更核心的問題。比方有些醫生帶著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如果遇到產婦有身心障礙胎兒,會鼓勵產婦墮胎。或者像過去醫學院招生簡章上,要求身心障礙者報考時要「慎重考慮」,直到 TMAC(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要求學校招生不應對身心障礙有任何歧視後,各校才把文字修改得比較和緩。究竟醫學教育如何看待身心障礙者?身心障礙學生在醫學院的求學經驗又是什麼?身心障礙「權力模式」或「社會模式」觀點,如何能融入以「醫療模式」為主的醫學教育?本場次邀請關注此議題的朋友共同來探討這些問題。


※※ 除了上述主題外,大會也接受其他從南方觀點進行反思之障礙研究,歡迎各領域學者、研究生、實務工作者、障礙者權利倡議者踴躍投稿。投稿日期自即日起至 2021 年 1 月 8 日(五)止,投稿者請將論文摘要(五百字為限)、作者姓名、所屬單位、職稱及聯絡方式等資訊,於截稿日期前寄到本次大會投稿信箱 tsds2021@gmail.com。本會將於 2021 年 1 月 22 日(五)前通知論文接受與否,錄取者請於 2021 年 4 月 23 日(五)前將論文全文寄至前述信箱,未如期繳交者恕不列入本次會議議程。

2020年臺灣障礙研究學會論壇-「 障礙研究的跨域與倡議」

本次障礙研究學會論壇於8月29日在臺北市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舉辦。 論壇一共有四個主題:障礙研究的跨域與對話、障礙研究的跨域與對話、障礙與媒體倡權以及Covid-19與障礙 – 開箱“有障礙”的防疫政策。

活動紀錄

聾人媒體資訊平權

坐著輪椅去旅行,草根行動者:許朝富

沒有障礙的人,只有障礙的環境:余秀芷

障礙作為防疫的能動力:障礙者健康、性別與支持需求的反思

活動議程

時間主題
08:50-09:20報到
09:20-09:30開幕式
09:30-10:30主題論壇I:障礙研究的跨域與對話
(一)主持人:周怡君
發表人:洪儷瑜《隱性障礙者的覺知》
與談人:張恒豪
發表40分鐘,回應與Q&A各10分鐘。
10:30-10:50Coffee break
10:50-11:50主題論壇II:障礙研究的跨域與對話
(二)主持人:邱大昕
發表人:蔡友月《精障、不正常的人與社會文化的反思》
與談人:郭可盼
發表40分鐘,回應與Q&A各10分鐘。
11:50-13:30午餐、會員大會、理監事改選 (書展)
13:30-15:00 對話論壇I:障礙與媒體倡權
主持人: 紀大偉
發表人:1.許朝富 《網路動員與媒體倡議》
2.余秀芷 《倡議型社會關懷廣播節目》
3.牛暄文 《聾人媒資訊平權的障礙》 
與談人:姜義村            
每人發表20分鐘,討論20分鐘
15:00-15:20Coffee break
15:20-16:50  對話論壇II:Covid-19與障礙 – 開箱“有障礙”的防疫政策
主持人: 陳伯偉
發表人:1. 汪雪真
2. 蔡亞庭
3. 周志文
4. 楊聖弘
5. 謝素分
6. 周月清  
16:50-17:00大合照與閉幕式

針對衛福部回應監察院有關障礙資格判定糾正案之聲明

臺灣障礙研究學會 May 22 2020

三月時,監察院對衛福部提出糾正案,指出認為衛福部的判定身心障礙資格忽略活動參與與環境因素。前日,衛福部表示,『如果將活動參與及環境因素評估結果放入身障資格判定,其中權重比例難拿捏、缺乏科學性證據,因此衛福部仍建議維持現行的鑑定模式。』。本會認為:

  1. 當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法納入ICF的鑑定的目的即為修正過去以醫療模式單一決定障礙者需求的不足。ICF採用鑑定系統的互動模式,同時考慮醫療與社會模式,將障礙者的實際社會參與以及所處的環境因素納入考量。臺灣第一次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審查結論性意見第十條明確指出台灣版的ICF鑑定模式太偏向醫療模式,強調個人先天或醫學缺損,無法確實反應障礙者社會參與的需求以及社會環境的障礙。衛福部此舉已直接違背當初身權法修法的目的,亦違反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2. ICF做為國際通用的制度,是透過嚴謹的跨學科研究驗證後公布,並在不同國家以不同的方式應用。衛福部卻透過將障礙者情況直接化約為編碼的方式,將醫療模式強加在ICF鑑定過程,才會產生活動參與及環境因素評估結果「缺乏科學性證據」的解讀。衛福部『缺乏科學性證據』的說明除為對科學性的錯誤認知外,更是對相關研究報告的選擇性引用。建議衛福部相關人員應該加強對障礙政策以及身心障礙人權相關發展的知能。重新檢討以身體功能結構損傷程度作為福利提供唯一依據的適切性,不宜忽視並扭曲相關學術研究的成果,讓政策的規劃與執行奠基於嚴謹的學術研究上。
  3. 所有國家對於福利服務都有一定的資格限定。但是,資格限定應該和福利服務的提供相稱,合乎比例原則。從衛福部開始引介ICF以來,我們看到的是強調更複雜與重複的鑑定,相關福利資源及分配邏輯卻改變得很有限。以ICF為基礎的立法,目的在建立不同專業單位可以溝通的系統;但從使用者與服務提供者的角度看,ICF對福利服務提供的效益十分有限。幾年下來,不僅身心障礙者抱怨連連,相關鑑定人員也常覺得不知為何而不斷重複鑑定。已有學者指出這是『需求評估的假象,社會控制的事實』,衛福部應公開鑑定資源與福利服務供給規劃的相關資料,重新審視鑑定資源與福利資源的平衡。
  4. 從使用者的觀點出發,改變障礙的社會環境是當今障礙權利的趨勢,也是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的核心精神。過去以線性的觀點,認為越嚴重的障礙者需要越多的資源的邏輯已經被修正。衛福部應該利用這次機會重新審視過度醫療模式觀點鑑定在福利提供上的不足並強化社會政策,以支持障礙者擁有一定的生活品質以及平等參與社會的權利。台灣將於2021年進行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二次國際審查,希望衛福部在防疫工作做為世界的典範時,不要在障礙政策上成為世界上的笑話。

不知足事件-臺灣障礙研究學會聲明

資深綜藝節目主持人吳宗憲日前錄製節目,對曾患憂鬱症的藝人來賓說,會得憂鬱症的原因都是因為「不知足」。事後遭媒體與大眾批評時表示自己不是口誤、不用道歉,更認為自己不過是以朋友角度進行機會教會,要身邊憂鬱症患者朋友「往正面看、勇敢堅強」。

憂鬱症其實是一種疾病,伴隨真實的生理、心裡和社交症狀。生理因素包括腦部化學物質、賀爾蒙、遺傳與基因等,和社會因素包括有其他精神疾病病史、性傾性與性認同、傷害或壓力因素等都可能造成憂鬱症,透過專業醫師充分的了解才能判定造成憂鬱症的原因。治療憂鬱症的方式也需要專業精神科醫師的完整診斷與醫病溝通後提供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由此可見,造成憂鬱症的原因絕非道德上的「不知足」,憂鬱症也非「往正面看、勇敢堅強」這樣的口頭鼓勵就能治療好的。這些看似鼓勵、背後其實預設憂鬱症患者想太多、不往正面看、不夠堅強勇敢的道德貶抑與指責。台灣大約有超過兩百萬的憂鬱症患者,許多患者常因社會不夠了解憂鬱症、污名化與標籤化憂鬱症,甚至不敢尋求幫助。綜藝節目主持人身為公眾人物,應該傳遞正確訊息給社會大眾,而不是扮演精神導師、以毫無科學證據的理由標籤憂鬱症,加深社會對憂鬱症患者的誤解。

憂鬱症絕對對不是不知足,公眾人物不該將障礙道德化、標籤化,好意或友善的無知也不是合理化污名憂鬱症的藉口。台灣障礙研究學會承認障礙者在社會的邊緣位置、挑戰社會的健常能力偏見、積極尋求障礙者權利的保障,在此呼籲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應該參考精神衛生法第二十三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七十四條,有關傳播媒體對身心障礙者(精神疾病)不得使用歧視性之敘述、不得有與事實不符或誤導閱聽人對身心障礙者(精神疾病)產生歧視或偏見報導的規範精神,對該綜藝節目加以開罰,並盡快提議修法要求各類節目對身心障礙者保護措施的規範應等同媒體報導,使電視台的各類節目對處理障礙者議題有清楚的參考指引、不再發生歧視或誤導大眾認識障礙者的錯誤。

2019年東亞障礙研究論壇紀錄

今年「東亞障礙研究論壇」於10月12日-13日在中國武漢舉行,由中國東湖公益服務中心舉辦,主題為融合社會,以法律、教育、就業、智能障礙者、性別與性、高齡化等不同面向進行主題發表與討論,每個主題各國有一位報告人報告。本會是該論壇的臺灣代表,由理監事會選派七位臺灣代表與會,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蘇峰山副教授、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張恆豪教授、淡江大學 林聰吉教授、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候選人藍介洲授、台灣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王雅倩副教授、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祕書長滕西華、台灣障礙女性平權連線理事長周倩如,王雅倩副教授因故臨時無法參與,由滕西華代為發表。本次研討會提供韓文與中文、日文與中文的翻譯,讓參與者不受語言的限 制,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

 

2019東亞障礙研究論壇台灣團大合照
2019東亞障礙研究論壇台灣團大合照

大會第一天安排主題演講:中國的社會包容社會排斥與殘疾人保障,以及三個主題,分別為融合社會與法治、融合社會中的教育以及融合社會中的就業。

主題演講

大會的主題演講邀請到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政策中心的唐鈞老師,報告中國的社會包容社會排斥與殘疾人保障。中國的障礙者分為4個等級,因為軍人身份導致障礙的則分為10個等級,為了推動障礙者就業,曾有政策提出聘僱障礙者可免稅30%,發現企業大量開始使用障礙者來規避稅率,後來改成定額進用制度。而理應成為大家效仿對象的公部門,卻提出障礙者不體面等說法,反應中國對障礙者的態度仍有排斥的情況。並由曾承擔任台灣身心障礙權利公約審查委員的長瀨修教授為回應人。

融合社會與法治

融合社會與法治中,日本介紹精神障礙者的相關法律,韓國的介紹從教育、居住、就業等相關的韓國法律,台灣則分享分配與壓迫及公平的理論,中國學者則是用中國的司法數據作為實證的資料,分享身心障礙者的相關判決分析,2013年到2018年共有10000多件的身心障礙者之判決,其中篩選出刑事案件,共篩選出516件判決,當事人提出個人權益受損可分為健康權、財產權、婚姻家庭權利、生命權、財產權(含勞動權、生產經營權、繼承權)、生育權等,健康權佔三分之一,而且提告的男性佔70%多。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社會男性障礙者提告的機率仍然較高,不確定這是否與中國一胎化有關,也可以看到女性障礙者在相關權利的申訴中可能較難取得資源和主導權。

融合社會中的教育

台灣報告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在地化後的挑戰,提到身心障礙兒童的家長認為孩子在特殊教育學校能夠學習到東西且比較快樂,這也反映了台灣目前的融合教育只是形式上的融合,身心障礙權利公約特別強調需要諮詢障礙者本人的意見包含障礙學生,但台灣的身心障礙學生從小就被家長或專業人員決定,沒有參與的過程,無法長出自我決定,同時也提到融合教育並不是只針對身心障礙者,應該是全系統的改變,不是只有改變特殊教育。中國報告中國的融合教育歷史以及現況,目前中國身心障礙者的教育主要是隨班就讀,但普遍覺得特殊教育學校比較平等,一方面碰到有中央法規,但地方卻沒有實質內容,權利公約提到的合理調整一直尚未被寫入教育的政策中。一直到2015年的高考,身心障礙學生的合理調整才被寫入國家規定中。韓國分享韓國的融合教育基礎法,像是融合班要有兩個助理等實務法治的規範,並提到反歧視教育的重要,需要讓學生學習自己權利的相關事務。日本發表在大專院校中如何支持障礙學生就讀的相關法規與服務。

融合社會中的就業

融合社會中的就業發表
融合社會中的就業發表人

中國有定額進用,但整個社會仍然是障礙者不好看,所以即使有相關法規,障礙者的就業仍然困難重重。在一些招聘公告中排除特定障別的障礙者,像是無行為能力等。另一方面也碰到障礙當事人提出辭職,但是他的母親卻以他沒有行為能力,認為這是一個衝動決定,而要求他能回到職場。韓國主要談論的是庇護工場的議題,在一般性僱用中,雇主聘僱輕度障礙者較多,重度障礙者為少數。在一般性就業市場,勞工的薪資每個月約80萬韓元,在庇護工場工作的員工低於50萬韓元,而韓國的最低工資大約是50萬韓元左右,也就是說大屁護工場工作的身心障礙員工的薪資比社會最低工資還低。台灣發表就業調查研究與相關制度,障礙者的就業受到障礙者個人特質的影響之外,放入家庭的支持後,個人特質影響就消失了,也就是說家庭支持足夠的話個人的消極會消失。並說明台灣目前定額進用的相關制度、罰則,以及職場上可使用職務再設計協助身心障礙員工進入職場。最後一位日本發表者利用他國的數據進行就業分析,不過只提到很多影響的因素,確切有什麼因果或者是相互影響的變項其實並沒有詳細的說明。

2019東亞障礙研究論壇大合照
2019東亞障礙研究論壇大合照

第二天研討會則是有融合社會中的心智障礙、融合社會中的性別與性、融合社會中的老人障礙者、海報發表交流、以及最後的圓桌討論主題:是否存在東亞的殘障與融合觀。

融合社會中的心智障礙

主題融合社會中的心智障礙,也包含了精神障礙者。日本報告亞洲精神障礙當事人團體的發展情況。韓國則是進行精神障礙者的訪談並作分析,精障礙者在醫療、家庭婚姻、社會、媒體輿論等面向都受到歧視,在醫療的經驗中常受到約束、壓迫、藐視等情況,在家庭婚姻中因為關係的不融洽、對立,甚至會被家人暴力和語言暴力。這些因素影響障礙者認為自己沒有戀愛婚姻的選擇權特別,特別是女性會被他人反對結婚生子。台灣發表目前台灣精神衛生保健回顧。中國發表有關孤獨症人土被替代決定現場與解決方案,孤獨症就是台灣的自閉症,在中國的孤獨症大多是替代性決定,在法律上,孤獨症人士民事法律能力不被承認。

融合社會中的性別與性

台灣的女性平權連線介紹女性醫療健康權的不平等與經驗和後續倡議的情況。韓國的殘障婦女網絡主席說明韓國障礙女性教育、社會參與等不平等的情況,並更進一步談到在韓國的憲法與相關法律當中身心障礙婦女的墮胎有不一致的判定。中國研究者分享女性纏足與女性雙重壓迫,女性纏足其實是男性變態的審美觀,將女性弄殘也限制女性的發展。

融合社會中的老人障礙者

障礙者老化與老年成為障礙者的需求是不太一樣的,在這個主題中,各國討論的面向也不同。中國主要探討老化導致障礙的情況,中國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子女有扶養義務。家庭是主要服務提供者。」日本學者透過媒體報導和電影進行分析,討論障礙者的安樂死與障礙者生存的權利。韓國發表在現行制度緩不濟急,像老人有居住需求時,要等抽中社會住宅時,可是已經過逝,這群人需要有制度協助提供經濟現實、社會參與等,才能改變生活。台灣發表人介紹台灣長照制度,現行台灣長照制度將身心障礙者與失能老人都納入,並說明台灣複雜的制度,以及提到身心障礙的I.C.F.評估與長照評估的重複評估。此外,為讓更多人了解長照,推出《長照規畫師》的桌遊,讓大家透過桌上遊戲的方式了解長照制度。

海報發表

除主題報告外,本次研討會還有海報發表,海報發表人皆為立命館研究生或博士生,主題非常廣泛:漸凍人使用個人助理、身心障礙者飛行旅遊、心智障礙女性的自主團體、視覺障礙老師教學情況、、、等,可惜交流的時間有點短,沒有足夠的時間和作者交流。

圓桌論壇

最後的主題是圓桌論壇:是否存在東亞的殘障與融合觀,主要討論社會融合的概念如何去豐富東亞的障礙研究,目前的障礙研究大多為西方觀點,然而屬於東亞的特色為何?仍需大家面對挑戰和發掘,這需要不同領域的學者,不同位置的實務工作者,一起坐下來討論。最後這一次的主辦單位提到這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一個會議,就如同今年2019年是人類登陸月球50週年,不簡單,但很值得。

圓桌論壇
東亞障礙研究論壇各國代表

 

WordPress.com.

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