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選讀美國德州大學El Paso分校Angela Frederick的文章《Risky Mothers and the Normalcy Project: Women with Disabilities Negotiate Scientific Motherhood》,探討隱含在母職意識型態中,關於正常(normalcy)和障礙的價值預設,並且研究障礙者母親在協商應對科學母職體制的經驗,發現在強調風險管理與障礙預防的科學母職體制,一方面將這些母親標籤為「風險母親」,另一方面卻無視這些母親的處境。柏嘉老師依循文獻的架構,為大家導讀關鍵的內容以及所提及之重要的研究概念,分享文獻中障礙者母親實際的經驗案例,從理想母職、醫學凝視,與國家監控的結合,共同高度監管障礙者母親。研究者透過訪談和焦點團體的方法,從三個面向進行:與醫療工作者和社工的互動經驗;如何應對產前基因篩檢;資源的可近性/可取得性,整合分析出障礙母職三種協商的情境。在醫療凝視(the medical stare)、新基因學(new genetics)以及不可見(invisibility)的協商中,真實呈現出科學母職體制中,障礙者母親既是高度可見的,又是不可見的;既是受監視的,又是被排除的。
在開場與主題演講之後,我們進入本次的四個子題的討論。首先,第一個子題的主題為「自立生活運動與社區居住」,由韓國障礙學會理事長金京美主持,共有四位發表人。第一位發表人為武漢大學法學院博士生閔蕾,發表主題為「獨立與包容:中國智障兒童的危機與解決方式」。第二位發表人為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理事長林君潔,發表主題為「透過新冠肺炎疫情反思自立生活在台灣發展與推動」。第三位發表人為DPI(Disabled peoples’ International )日本會議副主席尾上浩二,發表主題為「自立生活運動和去機構化政策」。第四位發表人為大邱大學障礙研究所教授曺漢鎭,發表主題為「居住於社區機構中的障礙者及其在社區中的獨立性」。
文法手語本身並不是一種語言,而只是將聽人使用的語言,用手勢逐字比劃出來,就好像把「大家好」英譯成「Big Home Good」。這樣的作法或許有助於聽人理解,卻無助於聾人的語言學習。自然手語是聾人的母語,是聽人也可以學習的語言。要求聽損幼兒配合聽人家長去使用不是語言的文法手語,不論學理上還是實務上都站不住腳。這樣的作法不僅忽略早期學習對幼兒日後語言發展的影響,也是一種對聾人語言與文化的粗暴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