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臺灣障礙研究學會年會─【障礙正義與政治:過去與未來】

誠摯地邀請您共同參與臺灣障礙研究學會2023年會!障礙研究在生產知識的同時,也期望促進社會正義。

隨著時代的改變,儘管障礙者的人權益發受到重視,在崇尚健全主義的社會中,障礙者的生命與生活各個面向包括教育、支持服務、社區生活、經濟安全、勞動市場等卻仍不免受到價值觀、系統、架構與實務的壓迫與不平等對待。「障礙政治」即是對於障礙的系統性生產、排除,與壓迫的認識。唯有在這樣的認識之上,差異才能被重新理解,「障礙正義」也才可能被重新想像與實踐。

延續2019年年會定位障礙研究的主軸,本屆研討會將進一步檢視障礙正義與政治的過去,並放眼未來;透過聚焦系統阻礙、提倡共融環境,進而貢獻出批判且具建設性的策略。

時間:2023年6月3日(星期六)9:00-17:30

地點:東吳大學城中校區第二大樓 2123 會議室、第六大樓游藝廣場1F(台北市中正區貴陽街一段56號)

主辦單位:臺灣障礙研究學會、東吳大學人權學程

議程請看這: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9vDlGJ2i3jyx5Gvc3wfSpryamhdIqemr/view?usp=share_link

補充:本次大會僅開放【專題演講】進行同步線上,將於研討會前兩天提供線上視訊連結(googlemeet)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5 月26日星期五止,採網路表單報名-https://forms.gle/jHRmeWJJbeqiXxYG6

※提醒障礙研究學會的會員記得繳交2023年的會費,年會當日可以現場繳交;另歡迎對於加入學會有興趣的朋友們,也可以於當日申請加入我們!

2023 年東亞障礙論壇徵稿公告

論壇主題:資訊社會中的普遍近用─障礙者以及資訊近用性革命

(Universal Access in Information Society─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and R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論壇地點:首爾市(南韓)

論壇時間:2023年10月27日(星期五)至10月28日(星期六)

論壇主辦單位:南韓崇實大學(Soongsil University)

論壇將針對以下子題徵稿:

一、環境:圖書館的資訊近用環境(包括物理性近用、蒐藏文獻的媒體轉譯)

二、政策:媒體和傳播政策下的近用性

三、教育與數位落差:科技器材(包括網路、ICT資訊與傳播科技、ioT 物聯網)近用、障礙者數位知能增進(資訊取得過程、教育、技術操作)

四、發展性障礙者與資訊另類取得模式(包括易讀)

  • 每個子題的投稿將評選出一位報告者至韓國進行報告,韓國落地招待(食宿),本學會將協助申請機票補助。
  • 徵稿日期:2022年12月18日至2023年02月06日。
  • 投稿規定:寄送論文中、英文摘要(約500字)至臺灣障礙研究學會信箱(twdsa2017@gmail.com)。
  • 論壇報告形式:講者歡迎以漢語報告,現場將有韓語、日語和漢語的同步口譯。但為方便不同文化脈絡的參與者閱讀,主辦單位要求以英語製作簡報(Power Point)。

【更新】《障礙研究倫理守則對談》暨第三屆第一次會員大會

本會於今年5月28日舉辦「在易受傷害和參與支持之間:障礙研究倫理論壇」後,初擬障礙研究倫理守則,為完善身心障礙者相關研究倫理審查指引,將續行舉辦《障礙研究倫理守則對談》!

若對於障礙研究倫理守則推動與建置有興趣者,歡迎趕快來報名!

以下為本會議的資訊:

時間:2022.10.30(日)09:00-12:00

地點:東吳大學城中校區鑄秋第二大樓2123大會議室 (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貴陽街一段56號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d1B7XtXuuUT2bJD69

議程安排: 

9:00–9:20參與者報到( 學會會員領取選票、繳納會費 )
9:20–9:30開場、理事長致詞 張恒豪|臺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臺灣障礙研究學會理事長 
9:30–11:00障礙研究倫理守則對談
主持人
陳伯偉|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邱春瑜|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郭惠瑜|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與談人
廖培珊|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暨人社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主委
潘淑滿|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教授暨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主委
郭書琴|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暨人類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主委
( 本場次開放非學會會員報名參與 )
11:00–11:10休息時間 
11:10–12:00第三屆第一次臺灣障礙研究學會會員大會 ( 限學會會員參與 )

注意事項:

  1. 本次《障礙研究倫理守則對談》開放非會員報名之人數有限,請儘速報名,若開放非會員報名人數額滿時,即會更新貼文,不再受理非會員身分報名。最終表單關閉日期為:2022.10.10(一)24:00。
  2. 若有其他問題請至學會網站、信箱聯絡,謝謝。
  3. 疫情期間,請配合會議場內之防疫規定。
  4. 交通資訊:捷運小南門站1號出口約七分鐘抵達。詳細位置請參考東吳大學校網。

第一屆臺灣障礙研究學會「碩博士論文獎」徵選結果 與論文發表

第一屆臺灣障礙研究學會共徵得10篇碩博士論文參獎。由碩博士論文獎評審委員會歷經兩階段的審查,決選出一篇碩士論文獎〈優等〉、兩篇碩士論文獎〈佳作〉。博士論文獎從缺。

論文發表時間:

2022年5月28日 14:00-15:30 「在易受傷害和參與支持之間:障礙研究倫理論壇」第三場次 線上論壇

獲獎名單如下,恭喜以下獲獎同學:

碩士論文獎 優等

林昱靚(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

《不得不綁一起?手足皆為障礙者的照顧困境與協商機制》

指導教授:周月清

碩士論文獎 佳作

李佳臻(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會所的夥伴關係如何可能—成為會所職員的行動歷程》

指導教授:王增勇

賴品妤(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自立生活支持服務之重要性與困境探討:服務提供者的觀點》

指導教授:尤素芬

【改為線上進行】在易受傷害和參與支持之間:障礙研究倫理論壇

研究倫理稱身心障礙者為應受保護的易受傷害群體,許多身心障礙者調查也常以家人來代替身心障礙者回答。究竟身心障礙者是需要保護還是需要支持呢?目前的研究倫理措施該如何改善才能符合障礙研究的原則呢?

欲知詳情,請快來參加「在易受傷害和參與支持之間:障礙研究倫理論壇」,和臺灣學界重量級學者一起來共襄盛舉。趕快來報名吧!

時間:2022.05.28(六) 09:00-17:10

地點:改為全線上進行,會議連結將於一周前寄送通知信給已報名的貴賓們。

09:15 – 09:20開幕式黃秀端 │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特聘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致詞
09:20-10:30第一場次專題演講:用研究empower障礙者-為何從事、如何從事共融式障礙研究
演講者 │ 周月清│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110學年度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得獎人
主持人 │ 邱大昕 │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10:40-12:10第二場次專題論壇:沒有我們的參與,不要對我們做研究(No research about us without us)
主持人 │ 陳伯偉 │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與談人 │ 江家欣 │ 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生/社工師
黃智堅 │ 手天使共同創辦人
周倩如 │ 臺灣障礙女性平權連線理事長
邱春瑜 │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郭惠瑜 │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江雅雯 │ 臺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凱帝貓智青社顧問
許家峰 │《礙有為》podcast製作/主持人
牛暄文 │ 中華民國聾人協會常務理事
14:00-15:30第三場次障礙研究學會碩博士論文獎得獎人論文發表
主持人 │ 王國羽 │ 高學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兼任教授
與談人 │ 黃華彥 │ 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15:50-17:00第四場次專題演講:障礙研究面對IRB的障礙-IRB審查經驗的分享與反思
演講者 │ 雷文玫 │ 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暨人體研究暨倫理委員會主席
主持人 │ 周怡君 │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人權學程主任、中研院人社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委員
17:00-17:10閉幕式張恒豪 │ 臺北大學社會系教授、臺灣障礙研究學會理事長

在易受傷害和參與支持之間:障礙研究倫理論壇

研究倫理稱身心障礙者為應受保護的易受傷害群體,許多身心障礙者調查也常以家人來代替身心障礙者回答。究竟身心障礙者是需要保護還是需要支持呢?目前的研究倫理措施該如何改善才能符合障礙研究的原則呢?

欲知詳情,請快來參加「在易受傷害和參與支持之間:障礙研究倫理論壇」,和臺灣學界重量級學者一起來共襄盛舉。趕快來報名吧!

時間:2022.05.28(六) 09:00-17:10

地點:東吳大學城中校區鑄秋第二大樓2123大會議室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cWeJz5wMzWh8DhGq7

注意事項:1. 繳交會費事宜請直接與學會聯絡,非常感謝您。2. 請盡早完成繳費及入會作業,以免報到現場排隊人潮多、等候多時。3. 疫情期間,請配合會議場內之防疫規定,非常感謝您!感謝您的熱情參與,進一步活動消息請至下列網站查詢或聯絡,非常感謝您。

09:15 – 09:20開幕式黃秀端 │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特聘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致詞
09:20-10:30第一場次專題演講:用研究empower障礙者-為何從事、如何從事共融式障礙研究
演講者 │ 周月清│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110學年度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得獎人
主持人 │ 邱大昕 │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10:40-12:10第二場次專題論壇:沒有我們的參與,不要對我們做研究(No research about us without us)
主持人 │ 陳伯偉 │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與談人 │ 周月清 │ 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
黃智堅 │ 手天使共同創辦人
周倩如 │ 臺灣障礙女性平權連線理事長
邱春瑜 │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郭惠瑜 │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江雅雯 │ 臺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凱帝貓智青社顧問
許家峰 │《礙有為》podcast製作/主持人
牛暄文 │ 中華民國聾人協會常務理事
14:00-15:30第三場次障礙研究學會碩博士論文獎得獎人論文發表
主持人 │ 王國羽 │ 高學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兼任教授
與談人 │ 黃華彥 │ 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15:50-17:00第四場次專題演講:障礙研究面對IRB的障礙-IRB審查經驗的分享與反思
演講者 │ 雷文玫 │ 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暨人體研究暨倫理委員會主席
主持人 │ 周怡君 │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人權學程主任、中研院人社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委員
17:00-17:10閉幕式張恒豪 │ 臺北大學社會系教授、臺灣障礙研究學會理事長

【更新】第一屆臺灣障礙研究學會「碩博士論文獎」徵件公告

為鼓勵青年學子投入障礙研究 領域,臺灣障礙研究學會特設置碩博士論文獎徵件,深化國內障礙研究之知識基礎。

一、申請資格:

1. 國內大專院校相關領域研究所碩士、博士班畢業研究生,且論文符合本會論文獎辦法第二條所指障礙研究之原則與精神。

2. 自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間完成之碩博士論文,由論文撰寫人親自提出申請。

二、申請辦法與備審資料:

1. 論文一式兩份與PDF檔一份。

2.碩士申請者附推薦函一封,博士申請者附推薦函二封。

3.申請表(下載)。

請於111/02/28〈一〉前以掛號郵件寄至:

23741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臺北大學社會系

臺灣障礙研究學會「碩博士論文獎」評審委員會

同時將申請表電子檔、論文PDF檔寄至:twdsa2017@gmail.com

「信件主旨-碩博士論文獎申請資料-您的姓名」

三、評審方式:

學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選出碩士論文獎三名,獎項分為優等、佳作等級;博士論文獎一名(未達審查標準獎項從缺)。每位獲獎者由學會頒發獎狀及獎金(「碩士論文獎」優等獎金4000元、「碩士論文獎」佳作獎金2000元,「博士論文獎」獎金8000元)。

四、更多詳細規定請參閱『臺灣障礙研究學會碩博士論文獎辦法』。

五、聯絡方式:

聯絡人:張舫珊 執秘      

電子郵件:twdsa2017@gmail.com

臺灣障礙研究學會 手語即人權聲明稿

自然手語是聾人的母語,也是2019年公佈實施的國家語言發展法」所承認的法定語言。自然手語本身具有獨立的文法結構和語彙系統,而非其他語言的轉譯或附屬品。然而衛福部目前正在編製的0-3歲幼兒手語教材卻忽略這個基本事實,未經仔細思考便將文法手語也納入這套教材。

文法手語本身並不是一種語言,而只是將聽人使用的語言,用手勢逐字比劃出來,就好像把「大家好」英譯成「Big Home Good」。這樣的作法或許有助於聽人理解,卻無助於聾人的語言學習。自然手語是聾人的母語,是聽人也可以學習的語言。要求聽損幼兒配合聽人家長去使用不是語言的文法手語,不論學理上還是實務上都站不住腳。這樣的作法不僅忽略早期學習對幼兒日後語言發展的影響,也是一種對聾人語言與文化的粗暴態度。

今年9月23日國際手語日的主題是「手語即人權」,目的是希望社會大眾尊重聾人使用手語的權力,而不要擅自變更自然手語,以不能被視為語言的文法手語來達成讓聽損幼兒開口說話的目的。我們尊重每個聽損兒童選擇語言的權利,但也希望讓語言回歸最原本的面貌,不能用聽人家長的需要來取代聾人族群的語言。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與國家語言發展發也都肯認了聾人的文化與語言,衛福部也應該以尊重聾人自然語言的態度,來支持聾人與聽障者的溝通與語言發展,而不是將自然手語與文法手語都當作聾人教材,嚴重忽視和扭曲聾人語言與文化。

基於維護台灣手語的聾人語言與文化,本學會呼籲政府單位,讓手語回歸聾人母語。讓真正懂聾人手語、使用手語者一起討論,在製作手語教材的過程中,不僅邀請語言治療師、特教老師、手語翻譯員,以及家長代表參與,應該在比例上邀請更多聾人和聽損者以及語言學者參與,才是回應「沒有我們的參與,不要為我們做決定」的負責與尊重的態度。

臺灣障礙研究學會針對私立教養機構不當教養致死事件聲明

2021/08/16

日前發生苗栗私立教養院因院內自閉症障礙者情緒躁動而毆打其致死事件。該事件暴露了長期以來台灣障礙者服務支持體系不足、照顧資源破碎的情況,導致障礙者家人除家庭照顧外,僅能選擇住宿機構的困境;同時也引發去機構化原則(如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19條自立生活與社區融合所示)與家長因缺乏足夠社區照顧資源,而要求設置更多住宿機構的矛盾。針對此事件,臺灣障礙研究學會提出以下四項聲明:

一、障礙者社區支持資源的建置

去機構化是一個過程,前提是建置足夠的、有選擇性的、可及的多元社區與個人支持系統,包括社區居住服務、日間照顧中心,以及居家服務、個人助理等。政府應該明確訂定障礙者社區支持系統的進程與經費,對造成障礙者居住於社區困境(包括鄰避、居住地點選擇及人力成本等)提出具體對策,並提出達成障礙者能在融合社區生活的具體時間表與藍圖,讓障礙者及其家人能真正選擇適合的支持與照顧方式。

二、寬列障礙者支持服務經費

無論是教育、就業、醫療或照顧支持服務體系,都可能出現有情緒障礙與社會心理障礙的人。政府必須在每個體系中,正視障礙者的情緒或心理需求,針對障礙差異與特質編列額外的經費,以充實訓練與專業人員支持。

三、重視障礙者自立生活的培力

障礙者的社區與社會參與應該透過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支持服務體系對自立生活的支持而逐漸培養。政府應該檢視整個身心障礙生命歷程中的相關體系,從融合教育、醫療復健與諮商、到親職教育等制度,從小開始協助障礙者建立自我倡導與社區參與的知能,協助家庭了解支持障礙者參與融合社會和做決定的權利。

四、建構障礙者社區融合的準則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在台灣已內國法化數年,依法政府不應繼續建立新的隔離式大型機構,而應透過有效的社會溝通與對話,與障礙者和其他制度相關人討論,制定出明確可行的台灣社區居住設施與融合社區的本土實踐準則,並確實編列經費加以實踐。

2021 年臺灣障礙研究學會年會論文徵稿 地方翻轉×緯度南移≒南方障礙研究

2021年臺灣障礙研究學會年會論文徵稿
地方翻轉×緯度南移≒南方障礙研究

會議日期:2021年5月22日  
會議地點:高雄醫學大學
主辦單位:臺灣障礙研究學會、高雄醫學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協辦單位: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2021 年臺灣障礙研究學會年會將移師高雄,從「南方」視野再思障礙議題。「南方」並非單純指涉地理位置的南方,而是相較於富裕的、資源充足、政治中心的「北方」,那個地處邊緣、資源較為不足、反叛的「南方」。本次年會將從這個在地的、南部的、非都會的視角出發,探究障礙研究的「南方」特性與內涵。

臺灣的生活環境,廻異於西方社會。許多外國經驗無法僅靠法規或文獻的翻譯,在臺灣成功複製。加上長期資源分布不均,使得「南方」不論在交通系統、道路規劃、建築設計,或現代治理等各方面,往往出現嚴重落後與不足。甚至連舉辦與身心障礙有關的會議,也常難以找到完全無障礙的環境,無論上廁所、交通移動,都需要與會者的包容、忍耐與同理。過程中會碰到諸多不便,也有許多需要克服的問題與阻礙,但這些經驗都構成臺灣障礙經驗實質內容,並促成未來的改變。

2021 年障礙研究學會年會,希望藉由南方議題與觀點的交流與討論,促發更多在地障礙議題、和南方關懷視角的內容。期待從南翻轉障礙研究與相關政策,讓南方這個「甚麼都有,但都差一點」的地方,翻轉出與北方觀點不同的世界。本次會議主題包括:障礙者的社會運動、在地觀點的障礙服務、障礙與性別的交織、障礙藝術的另類想像、醫學教育中的障礙等。


※ 臺灣有障礙者的社會運動嗎?

臺灣福利制度與障礙研究多年向「西方取經」,然而臺灣的障礙研究與障礙政策發展不總是同步的。1980 年臺灣社會出現最早的障礙者相關立法,當時的社會條件與研究能量主要集中在少數的特殊教育領域。隨著 1990 年代開始的社會民主化發展與改革,障礙者的相關政策與服務擴張迅速,障礙者組織與倡議團體也出現不同的面貌,這時社會福利相關研究也逐漸開展。二十世紀後政黨政治激烈競逐,促成福利制度傾向現金給付的擴張,服務多樣化發展。各樣提供障礙者服務組織與大型基金會,及民間團體逐漸成為在民主制度中的利益代言者。雖然這些不同組織與團體的成立與行動,究竟能否構成臺灣的障礙者運動,則是值得深思的問題與探究的主題。回顧臺灣障礙政策過去四十年的發展,可說是熱情的政治競逐、多樣化的利害相關人,以及貧弱的學術能量累積,三個構面不對稱且不同發展軌跡的交織。本場次將針對上述議題進行深入的分析與討論。

※ 在地觀點的機構、社區與家的形式與實踐

障礙者參與社會、融入社區的權利,已是當代障礙者人權的核心精神之一,因此身心障礙者人權公約(CRPD)要求國家朝社區化與自立生活的模式推進。相較歐美國家特定的機構化與去機構化歷史脈絡,臺灣的障礙者服務常看到家長期望成年的智能障礙者能住進機構,導致現有機構供不應求等現象。當代對機構、社區與家的討論其實已經超越物理空間的差異,機構不只是空間的安排,更是權力的控制與隔離。社區家園有可能以機構化的方式管理、家庭也可能是另一種形式的監禁機構。即便障礙者人活在社區中,仍然可能被社區所排斥。本場次希望透過臺灣本土的服務轉型與社區化實務,來討論臺灣的機構、社區與家的概念、操作與邊界,以理解臺灣本土的社區參與經驗與脈絡,同時反省人權公約在地實踐可能與挑戰。

※ 障礙與性別的交織政治

性別重塑我們對障礙的理解,障礙也讓我們重新思索性別。障礙女性主義學者 Rosemarie Garland-Thomson 呼應女性主義主張性別是社會文化建構下的產物時,指出:「障礙不是天生命定的,而是後天環境所造成的」,精準捕捉社會模式對障礙的看法。於此同時,如同黑人女性主義批判白人女性主義簡化女人的經驗,障礙女性主義則挑戰當女權運動主張:「我的身體、我決定」(如墮胎或生育),忘記障礙女性不但被否定具有懷孕的資格,一旦懷孕、就容易被視為自私、「危險」的母親。障礙與性別研究的交織,提供障礙研究重要的分析視野,豐富我們對社會範疇與權力關係的想像。本場次歡迎各方針對障礙研究與性別研究進行交織思考與跨域對話。

※ 障礙藝術的另類想像

臺灣除了臺北有藝術機構支持的障礙藝術外,其他地方大多只有社會福利機構所舉辦的障礙者表演活動。這些藝術活動扮演的是ㄧ種矯治、文化治理的功能,朝向某種正常化的道路前進,而成為健全主義的共謀呢?還是有助於開啟另類的障礙想像?在南部推動障礙藝術時,會遇到怎樣的困難和處境?障礙藝術在南方,障礙者究竟應該如何參與藝術?障礙主體與身體如何再現在藝術之中?只能用藝術治療的名號和身障者掛鉤嗎?傳統戲劇的戲劇構作適合或不適合去再現障礙?障礙劇場如何能不只是去挑戰大眾主流對於障礙的想法,甚至對於「好的戲劇」的評判標準和潛藏的健全主義式的美學進行反思?共融藝術裡,文化政策或藝術家是用怎樣的方式在共融呢?在與障礙者共同創造的時候,藝術家和障礙者之間的權力關係和位階又是如何建構?障礙運動與障礙藝術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本場次徵求不同領域的夥伴,共同加入討論與分享心得。

※ 醫學教育中的「障礙」

醫學教育中有關身心障礙的議題,一般最常談到的是障礙者的就醫障礙或健康不平等 (health disparities),包括醫療工作者或醫院是否瞭解障礙者的需求,提供符合障礙者需求的服務,像是醫院的無障礙空間或身心障礙門診。然而醫療教育者與工作者如何看待身心障礙者,可能是背後更核心的問題。比方有些醫生帶著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如果遇到產婦有身心障礙胎兒,會鼓勵產婦墮胎。或者像過去醫學院招生簡章上,要求身心障礙者報考時要「慎重考慮」,直到 TMAC(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要求學校招生不應對身心障礙有任何歧視後,各校才把文字修改得比較和緩。究竟醫學教育如何看待身心障礙者?身心障礙學生在醫學院的求學經驗又是什麼?身心障礙「權力模式」或「社會模式」觀點,如何能融入以「醫療模式」為主的醫學教育?本場次邀請關注此議題的朋友共同來探討這些問題。


※※ 除了上述主題外,大會也接受其他從南方觀點進行反思之障礙研究,歡迎各領域學者、研究生、實務工作者、障礙者權利倡議者踴躍投稿。投稿日期自即日起至 2021 年 1 月 8 日(五)止,投稿者請將論文摘要(五百字為限)、作者姓名、所屬單位、職稱及聯絡方式等資訊,於截稿日期前寄到本次大會投稿信箱 tsds2021@gmail.com。本會將於 2021 年 1 月 22 日(五)前通知論文接受與否,錄取者請於 2021 年 4 月 23 日(五)前將論文全文寄至前述信箱,未如期繳交者恕不列入本次會議議程。

針對衛福部回應監察院有關障礙資格判定糾正案之聲明

臺灣障礙研究學會 May 22 2020

三月時,監察院對衛福部提出糾正案,指出認為衛福部的判定身心障礙資格忽略活動參與與環境因素。前日,衛福部表示,『如果將活動參與及環境因素評估結果放入身障資格判定,其中權重比例難拿捏、缺乏科學性證據,因此衛福部仍建議維持現行的鑑定模式。』。本會認為:

  1. 當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法納入ICF的鑑定的目的即為修正過去以醫療模式單一決定障礙者需求的不足。ICF採用鑑定系統的互動模式,同時考慮醫療與社會模式,將障礙者的實際社會參與以及所處的環境因素納入考量。臺灣第一次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審查結論性意見第十條明確指出台灣版的ICF鑑定模式太偏向醫療模式,強調個人先天或醫學缺損,無法確實反應障礙者社會參與的需求以及社會環境的障礙。衛福部此舉已直接違背當初身權法修法的目的,亦違反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2. ICF做為國際通用的制度,是透過嚴謹的跨學科研究驗證後公布,並在不同國家以不同的方式應用。衛福部卻透過將障礙者情況直接化約為編碼的方式,將醫療模式強加在ICF鑑定過程,才會產生活動參與及環境因素評估結果「缺乏科學性證據」的解讀。衛福部『缺乏科學性證據』的說明除為對科學性的錯誤認知外,更是對相關研究報告的選擇性引用。建議衛福部相關人員應該加強對障礙政策以及身心障礙人權相關發展的知能。重新檢討以身體功能結構損傷程度作為福利提供唯一依據的適切性,不宜忽視並扭曲相關學術研究的成果,讓政策的規劃與執行奠基於嚴謹的學術研究上。
  3. 所有國家對於福利服務都有一定的資格限定。但是,資格限定應該和福利服務的提供相稱,合乎比例原則。從衛福部開始引介ICF以來,我們看到的是強調更複雜與重複的鑑定,相關福利資源及分配邏輯卻改變得很有限。以ICF為基礎的立法,目的在建立不同專業單位可以溝通的系統;但從使用者與服務提供者的角度看,ICF對福利服務提供的效益十分有限。幾年下來,不僅身心障礙者抱怨連連,相關鑑定人員也常覺得不知為何而不斷重複鑑定。已有學者指出這是『需求評估的假象,社會控制的事實』,衛福部應公開鑑定資源與福利服務供給規劃的相關資料,重新審視鑑定資源與福利資源的平衡。
  4. 從使用者的觀點出發,改變障礙的社會環境是當今障礙權利的趨勢,也是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的核心精神。過去以線性的觀點,認為越嚴重的障礙者需要越多的資源的邏輯已經被修正。衛福部應該利用這次機會重新審視過度醫療模式觀點鑑定在福利提供上的不足並強化社會政策,以支持障礙者擁有一定的生活品質以及平等參與社會的權利。台灣將於2021年進行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二次國際審查,希望衛福部在防疫工作做為世界的典範時,不要在障礙政策上成為世界上的笑話。

不知足事件-臺灣障礙研究學會聲明

資深綜藝節目主持人吳宗憲日前錄製節目,對曾患憂鬱症的藝人來賓說,會得憂鬱症的原因都是因為「不知足」。事後遭媒體與大眾批評時表示自己不是口誤、不用道歉,更認為自己不過是以朋友角度進行機會教會,要身邊憂鬱症患者朋友「往正面看、勇敢堅強」。

憂鬱症其實是一種疾病,伴隨真實的生理、心裡和社交症狀。生理因素包括腦部化學物質、賀爾蒙、遺傳與基因等,和社會因素包括有其他精神疾病病史、性傾性與性認同、傷害或壓力因素等都可能造成憂鬱症,透過專業醫師充分的了解才能判定造成憂鬱症的原因。治療憂鬱症的方式也需要專業精神科醫師的完整診斷與醫病溝通後提供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由此可見,造成憂鬱症的原因絕非道德上的「不知足」,憂鬱症也非「往正面看、勇敢堅強」這樣的口頭鼓勵就能治療好的。這些看似鼓勵、背後其實預設憂鬱症患者想太多、不往正面看、不夠堅強勇敢的道德貶抑與指責。台灣大約有超過兩百萬的憂鬱症患者,許多患者常因社會不夠了解憂鬱症、污名化與標籤化憂鬱症,甚至不敢尋求幫助。綜藝節目主持人身為公眾人物,應該傳遞正確訊息給社會大眾,而不是扮演精神導師、以毫無科學證據的理由標籤憂鬱症,加深社會對憂鬱症患者的誤解。

憂鬱症絕對對不是不知足,公眾人物不該將障礙道德化、標籤化,好意或友善的無知也不是合理化污名憂鬱症的藉口。台灣障礙研究學會承認障礙者在社會的邊緣位置、挑戰社會的健常能力偏見、積極尋求障礙者權利的保障,在此呼籲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應該參考精神衛生法第二十三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七十四條,有關傳播媒體對身心障礙者(精神疾病)不得使用歧視性之敘述、不得有與事實不符或誤導閱聽人對身心障礙者(精神疾病)產生歧視或偏見報導的規範精神,對該綜藝節目加以開罰,並盡快提議修法要求各類節目對身心障礙者保護措施的規範應等同媒體報導,使電視台的各類節目對處理障礙者議題有清楚的參考指引、不再發生歧視或誤導大眾認識障礙者的錯誤。

【開放報名】2019臺灣障礙研年會「定位障礙研究: 理論、政策、行動」

障礙研究年會,已開始報名(至4/25日截止),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2019臺灣障礙研年會「定位障礙研究: 理論、政策、行動」

日期:108年5月5日(星期日)
時間:8:50-18:00(8:00~8:50報到)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博愛樓114、115教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主辦單位:臺灣障礙研究學會、國立臺北大學臺灣發展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國立臺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薛伯輝基金會

敬請填寫報名表單 https://forms.gle/wnu3cJkoSnWMkB9e9

WordPress.com.

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