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萬宗綸(國立成功大學醫學人文博士後研究員)
主辦單位:東吳大學人權學程、臺灣障礙研究學會TSDS
讀書會日期:2023.03.19(日)
口吃應該被保存,而不是被修剪整齊、被馴化
在資訊資本主義的概念下,溝通成為資本積累過程的內核。19世紀時,不同的語調、語氣代表著階級差別,上流社會甚至流行語言矯正,以便讓自己的說話方式聽起來更「高級」;20世紀初,語言成為社會秩序的重要部分,言語障礙被認為會導致神經不穩定,並在經濟體系造成罪犯、娼妓或失敗者,1992年台灣的醫師也有相同的說法,認為瘖啞人士自幼與聲音隔離,將會導致學習偏差;到了20世紀下半,操控學出現,讓溝通缺陷被視為系統錯誤,是一種需要被排除的狀況。
Joshua St. Pierre提出「說話的頭(Talking Head)」此概念,認為世俗所定義的「好的資訊傳遞」有吸引注意力的功能,溝通過程必須是輕鬆不費力的,此概念是由觀察名嘴所得出,他們扮演的角色只是傳遞資訊,不一定有思考過所傳遞的資訊內容本身。
溝通的政治,挑戰「聆聽是被動的意識形態」
萬宗綸老師指出,溝通是雙向的,但我們都把問題放在說話者上,並把溝通問題歸咎於言語障礙者身上。
一個關於社會語言學實驗是:讓管理階層聆聽電子耳使用者的錄音檔,結果發現即使是可理解度較高的電子耳使用者,評分也較低,然而若主管本身對聽損領域有一定了解,接受程度會比較高。
萬宗綸老師透過訪談經驗呈現聽障者在職場上「費力的接觸」所帶來的不安,雖然在就業機會上似乎不受限制,但實際在職場上仍然因為聽損承受很多壓力、或是需要額外花費很大的力氣自己去弭平差異,並需努力克服一般大眾認為聽障者無法說話、或需要聽打員的需求難以被滿足等,因對於聽障者不夠了解所造成的資訊落差。也有聽障者認為講話腔調不同(例如外國人學習中文的發音)不會被當成噪音,然而身體上的缺陷所帶來的表達不通順卻會被視為噪音。
機器之間可以交換資訊與參數,但是不能交換愛、溝通與理解力
言語障礙的人是可以溝通的,只要職場能夠給足時間並適當的職務再設計,然而溝通還要求「溝通的社會之舞」,即比起溝通內容,溝通風格才是關鍵。有研究指出:沒有聽覺障礙的管理階層或職場同僚,若接近那些設法克服耳聾挑戰的人,會帶來感受情感的機會、靈感及啟發好奇心;而聾人員工想要擁有更多的可能性,但無論是社會現實或是他們自己的內心,都不認為自己可以勝任「更高階的工作」。由此可知,聽覺障礙者在職場上的負面感受是一般人(指無聽覺障礙者)完全無法體會的,也使得職場難以給予相對應的協助。
聽障者克服自己聽覺障礙,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
1. 降噪自身:研究發現口吃者在唱歌或和別人同時朗讀時,口吃現象會減少很多,稱為「同聲說話」,因此研發相關輔助器材,使得聽障者可以延遲聽見自己的聲音,透過這樣的方式製造「同聲說話」的機會,但同時這個方法也會因為不斷地重複聲音,而使聽障者感到不適。有日本學者利用此原理製作「彈話槍」,會把說話者所說的話延後0.2秒彈回去,藉由談話干擾的功能打斷喋喋不休的說話者。
2. 降噪未來:有業者研發「starling」穿戴裝置,計算嬰孩每天暴露在多少字彙量之下,因為研究認為家長愈加頻繁地對孩子說話,孩子的神經發展愈好,從小替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風格」基礎。
3. 服從資訊機器:萬宗綸老師訪談多位聽障者因為害怕自己聽損缺陷被淘汰或適應不良,而決心植入電子耳的生命經驗,向要求溝通能力的意識形態妥協。
老師也提到兩種有關「無阻」的概念:
- 消費性無阻:大家都可以「瀏覽」文章,但並不能更動內容;意指讓障礙者在包容的旗幟下變成治療科技的消費者,而不探討何謂「溝通的平等」
- 轉型性無阻:可以讀取、編輯文件,重新思考「允許」的概念
目前關於聽障者生活「無阻」的出發點都是基於「消費性無阻」,但是否能夠以「轉行性無阻」的想法達成進一步的平等呢?
言語障礙者的順從與抵抗
最後老師提出言語障礙者面對種種不便的三種「說真話」:
- 治療模式的說真話:「對語言治療師而言,言語障礙是阻礙主體表達內心『真正聲音』的障礙」,這個說法依然是認為言語障礙是一種「障礙」,應該要掃除。
- 柏拉圖式直言:舌喉在被信任前,必先被馴化。直言者必須將自己的身體打造成「能夠直言者」(彌平聽損障礙的困境),障礙研究必須挑戰理性、現身承認自己的障礙才能研究後面的關係。
- 犬儒式說真話:追尋在這一個世界實踐另外一種生活;(動物性)離開語言、擁抱聲音、承認言語的下賤與物質性,不流暢的言語並非失敗,而是建構新的關係,表明不流暢的言語也是言語的一種本質之一。
這三種不同的意識形態,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聽覺障礙者所遇到的不平等。
提問與討論
與會的老師們紛紛提出自己相關的生命經驗呼應「溝通」的確有潛在的技巧要求標準,並討論了各種「不得不」妥協的可能,例如作為老師對於口語表達就有更高標準的要求,基於這樣的原因讓聽障者難以成為教學者,是否是一種不平等呢?另外也討論了各種影響「說話力道」的可能,如:性別、性別刻板印象、權力等等因素。
本次讀書會以語言學的角度,重新以聽覺障礙者為權利本位去審視資本主義下「資訊傳達」的重要性,及社會是否有賦予障礙者追求實質平等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