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 何怡璉老師
紀錄: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游翼慈
2021年5月2日上午障礙研究學會論壇邀請到了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何怡璉助理教授,以導演、劇場實作者的角色和「障礙劇場的實作研究」為題,介紹其將行為展演納入劇場的展演內容,並分享近年來致力於障礙劇場的實作研究經驗,同時當天參與成員也藉由何怡璉老師的作品與經驗,針對身心障礙者從事表演藝術之相關議題進行討論與交流。

首先,何怡璉老師簡單地分享了自己將「空無」之東方文化概念納入表演藝術,並分別以不同作品回應白南準、約翰凱吉和瑪莉納阿布洛維奇三位大師的創作理念,以及回台後開始從事障礙劇場實作的背景脈絡,並提到「障礙劇場」在臺灣尚未有明確的定義。其次,何怡璉老師表示希望能透過表演創造不同生命經驗真實且互相聆聽、相遇的途徑,並以劇場作為橋樑開啟表演者與觀眾、不同場域或不同社群之間的連結與對話,於是與幾位高雄的跨域藝術家成立「空表演實驗場」。此外,她亦在因緣際會之下受台灣當代劇場的前輩卓明的邀請,與其他高雄當地的年輕藝術家合作帶領幻劇團之「早安薛西佛斯」環境劇場的前置工作坊,並受其中的參與者啟發,而創作了「我是一個正常人」之系列作品。
「我是一個正常人」系列作品是何怡璉老師結合專業所學與相關工作經驗,與身心障礙者共同創作的編創劇場。其有別於常見的戲劇呈現,以非專業表演者以及其身體形象為中心,並跳脫劇本情節,直接將與身心障礙表演者的訪談、即興內容,以及過程中真實的身心理反應與挑戰納入作品結構。首部曲的演出方式猶如心理劇,藉由障礙表演者扮演其過往重要的生命片段、重要他人與自己,講述表演者與障礙共處的經歷,以及其如何應對、理解並說出自己的內在聲音,甚至重新建構一個新的選擇與思考迴路去面對自己;二部曲的表演者更為多元,而跨障別、跨年齡的表演組合也促使工作者從中反思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並將其部分加入作品結構引發觀眾的自我覺察,例如:與一般人相比,較容易對障礙者的表演給予更多的掌聲;將手語加入動作設計、表演者如口語影像者;或是透過觀眾與表演者的互動讓每一個不同的身體被看見等環節。
再者,在分享創作與演出內容時,何怡璉老師特別提到在劇場實作的歷程中,障礙者可能會受赤裸、誠實且當下的各式呈現而觸發個人的內在議題等脆弱,而工作者需要給予對方充分的時間、支持與保護、建立雙方的信任感,並保持溝通和對彼此的互相尊重,且需有妥善的專業心理協助與轉化方式,使其得以從中長出勇氣去面對自己的障礙與傷痛經驗。另外,何怡璉老師也分享了自己在投入障礙劇場與身心障礙者工作的經驗中,反思到必須放下自身原本對於「表演是什麼」的既定想法與標準,而變得能以彈性、開放的態度因應多變化的狀況,並理解到當每個人的基礎、身體狀況等差異大時,需善用多元的溝通策略,例如:聽打、唇語、人體翻譯、口述影像和非語言溝通,並以耐心突破障礙的限制,創造連結。
在何怡璉老師的演講後,參與成員們亦積極針對其分享內容、以及障礙者從事表演藝術工作等相關內容進行討論。像是面對觀眾、社會大眾對於身心障礙者能表演嗎?身心障礙者能站上舞台嗎?等質疑,甚至面對現今身心障礙者的「表演」仍多被視作是「才藝」或「慈善」行為之現狀,進行翻轉,並使大眾對差異有更多的理解、同理與換位思考;而在提供障礙支持服務的同時,又如何兼顧整體社會大眾的權益與選擇;同時,在參與成員也在討論中發現,目前多數藝術演出與排練場地的無障礙空間仍有待加強。最後,非常感謝何怡璉老師精彩的演講,使參與成員可透過其障礙劇場的實作研究經驗進行深入的交流,探討此藝術形式如何激發觀眾與表演者、不同社群之間的互動與連結,並從共同情境中創造彼此對話,以營造更為包容、尊重且友善之共融社會的可能性。

感謝尊重與支持身心有些困難的朋友,期待下一次的研討會